返回網站

設計workshop,涉入情感,走向永續

在軌跡式的學習中看到過去,現在與未來

顏芝芸 文

體驗設計-走動式工作坊

透過walking,我們來到了司馬庫斯的前山與後山,兩次不同以往的旅程體驗,踏尋的軌跡,是我們與部落學習的積累,總是,有許多未曾發現的美好,過程中,也衝擊著我們對這世界原本的記憶與想像,反思後的學習,是深刻的,是持續的,也是可發展的,經驗,帶來面對未來挑戰的應對;體驗,帶來對於習慣事物的深刻思考;設計,讓學習從被動化為主動,行動力,油然而生,更有意識的覺知,也更賦予意義,永續,找到的是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歸屬地,讓心安定下來,生根且發芽,持續發展。在軌跡式的學習中看到過去,現在與未來,設計workshop,涉入情感,走向永續。

在體驗中,學習部落與大自然之間的共依共存;

在手作中,體認人們取用自然資源的人類智慧;

在參與中,從原本的陌生感到逐漸地深刻熟悉;

在走動中,是身體與自然五感與心覺沉浸互動;

過去,現在與未來,因身體覺知的感受逐漸被連結,重新擁抱這個世界......。

broken image

情感涉入:在地情感與地方連結感

當身體與知覺涉入在情境之中,

轉換成為參與者的重要生命經驗,

對這裡,不再感到十分地陌生,

道路,小徑,足跡,景緻,我們在這裡有過的笑聲,成為山中的寂靜聲響,

情感,故事,過往的歷史,如畫面一般歷歷在目,腳上的每一寸土地,泥土上踩過的腳印,呼吸著,

跟著一起在農事勞動中親自動手做,

在地食物的味道與味覺品嚐的記憶,

耆老的智慧與經驗傳承的故事聆聽,

連結了我與地方的在地情感,一段生命故事的記憶連結,

最終仍須離開,回到現實的生活情景,

但這樣的深刻記憶,味覺與嗅覺的感知連結,卻不會再被遺忘,

伴隨著生活,面對生活周遭的種種,

情緒,更為澎湃;情感,也更加投入。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地方永續,永續參與

到訪三十次,一百天也不會膩的地方,

人,土地,自然環境三者間的關係,

在都會區的我們是難以深刻感受到的,

兩次的踏訪司馬庫斯,兩次全然不同的感受,

復振地方產業,找到部落生存的意義與使命,

身為都市的我們,生存的動機與核心價值又在哪裡呢?

在走動中,感受到緩慢的步伐;

在走動中,覺知到生命的流動;

在走動中,嗅到空氣與風的味道;

一場歷程的體驗,一種全然感受的經驗,

在司馬庫斯的群山之間,看到了一種歷程的軌跡,

與地方永續發展的使命與決心。

broken image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

宋代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記憶,在山谷回音之間,重新找到連結與感動。在研究所時期的一門通識課<活出歷史_台灣原住民觀點>,是打開我對原住民認識的開始,其中,記憶最深刻的是關於<鄒族集體記憶與歷史>,過去在教科書中「捨身取義」的吳鳳、「吳鳳廟」、「吳鳳銅像」、「吳鳳工專」、「阿里山吳鳳賓館」…等,對於原本刻板印象中「野蠻的鄒人」的記憶被打破,也不再如此鮮明,過去積非成是的謬誤歷史意識轉而重新喚起集體脈絡中共同的鄒族記憶情感。之後,<原住民儀式祭典:達悟族飛魚祭與工藝>六天五夜的蘭嶼工藝(網袋、浮球、木雕、泥作)與生活體驗,也成為我生命中難以抹滅的情感記憶。

總是有部分記憶與情感,需要持續的被書寫。

  • 關於語言的消逝遺忘。
  • 文字記載的訊息傳遞。
  • 羅馬拼音與漢字之間。
  • 小米的復育的感人故事,在小米復育保種中找到失落的語言,老人家的眼淚:「30年沒有吃到小米。」勸說,老人家對田的關心與注意,非洲農夫的育種,我不孤單。小米每種生長的形容詞與名詞。對季節的智慧,把植物當自己的家人。地方合作社,番茄經濟作物,活的博物館,色卡,人力的資源缺乏,高度勞力,整個部落都開始種小米,偏鄉教育的走動式工作坊,夥伴關係,陪伴。
  • 農會與鄉公所和泰雅族的三方關係。
  • 溫泉鄉  挖溫泉 每家遷一條管線  補償與替代之間。
  • 小米帶來的儀式 老人家 現代機器取代人力。
  • 小米收割成為一種展演/蘭嶼祭典的展演,透過展演保存傳統的命脈,也透過展演給與觀者關於該族群的世界觀。
  • 孫子待在自己身旁/保存文化的命脈/貨幣社會讓人提早離開家的根。
  • 城市的人呢?在升學主義下的我們,是以一個怎麼樣的形式來認識自己的家
  • 家的記憶不曾存在,卻不斷地被喚起,無根,尋根。

設計連結記憶的體驗,讓情感再度被擁抱,

進而永續的理解與關懷。

Vance Packard於1960年的著作《The Waste Makers》提到美國社會過度的消費所帶來個人價值觀的曲解,也讓整個文化上對過分消費有著某種程度的應許。Jonathan Chapman(2008)在其著作《motionally Durable Design: Sustain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usersand domestic electronic products》中,將設計這件事拓展到人對產品上的情感連結。這些思考與倡議的議題都是重新思考人類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中,行為的表現對當代社會、文化價值與環境所帶來的直接與間接影響,尤其對於人類的未來發展與永續性的關注是顯而易見的。

價值觀影響著個人的思維、態度與行動,個人與他人的連結也對於家、社會、國家、世界帶來蝴蝶效應般的改變。以個人來講,當你認為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你會在生活中珍惜身邊的資源,並更加愛護我們的環境;如果你認為地球的資源是無限的,甚至可以源源不絕,你可能就會恣意地使用自然資源。

在泰雅族的心中認為,人類的養分來自自然,入山前的敬山神,對於山靈和祖靈的敬畏與崇敬心,將萬物與自然資源以敬天之心珍惜且感恩。

回到生命本質的初衷與使命_構築人類的未來的永續美好

兩趟司馬庫斯前後山的走動工作坊的體驗過程,讓參與者重新感受到泰雅族為家庭與族人的生存與祖先傳承文化的永續發展所付出的辛勞,在體驗過程中處處可見許多祖先智慧、文化軌跡所展現出的生活樣貌與慣習,讓其再現屬於當地產業與文化特質的新能量與活力樣貌。而工作坊中安排夏禾、巴翁重要關係人的現身說法與心路歷程的分享,是整趟體驗過程中最讓人感動的部份,這同時也印證了「泰雅族傳統文化」的維護與保存、以及永續發展,不只是泰雅族單方面的工作與責任,身為這片地方上我們都有權利與責任參與其中的,一起守護人類重要的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

當一個文化的歷史記憶逐漸消逝的同時,因在地的有心人士和學術界,以及各界人士的齊心努力,泰雅族的文化再度被賦予新的生命與意義,透過課程體驗設計與可持續性的方案,我們可以讓這樣的精神文化透過深刻的體驗被具體實踐,也讓參與者的情感能更深入涉入其中。在參與這樣類型的走動工作坊之後,除了對當地的泰雅族文化有更深的認識之外,也更加暸解到原住民文化對於人類文明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而這顆對於原住民文化守護的種子也透過走動工作坊的體驗和持續滾動式修正與發展的活動設計裡,在每個參與者的心中萌芽,透過情感的積累逐漸開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