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走進台灣最北的門戶

施秉均

    一堂有趣的課,一趟有趣的旅行,萬萬沒想到期中報告是用部落格網站繳交

想寫點部落格似的有趣文章,無奈沒有那種才能。

                     

    基隆,一個陌生的地方。地名是很熟悉的,本島最北的行政區、沒落的大港、雨都。

 

    3月20號一早,搭上從圓山最早出發往基隆的公車

「基隆沒有意外會下雨吧…」雨傘丟在桌上的畫面一閃而過,真是充滿希望的一個開始。

一路上想東想西,想著未知的旅程、想著漁港的風情、想著遺忘的雨傘…車子塞在國道上,迷迷糊糊地睡著了…

 

    睜開眼睛,以為睡過頭了,危機感本能的灌醒我的腦,往窗外一看,『KEELUNG』在公車拐彎之後出現在眼前,陌生的街景出現了熟悉的物件—矗立在虎仔山的基隆地標。對基隆的第一眼就是這樣有名的地標,這樣戲劇性的巧合,真幸運,因禍得福吧!我在心裡想。

 

下了車,造著地圖指示往集合的地點走去,彩虹屋和漁港風景映入眼簾,天空灰矇矇的,路旁水上一間屋子,生著焦色的鐵鏽,看上去很有年代感,往後走了幾步,一個同樣的建築,不同的是漆著鮮豔的色彩,看上去像是甚麼熱門的打卡景點,就像對面的彩虹屋一樣。

 

「在添增新樣的老城」

這是我對基隆的第一個印象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集合後跟著陌生的同學開始走讀的路程(老師帽子戴這樣蠻可愛的),走過阿根納遺址,過橋走到和平島(才發現以前以為的和平島其實是基隆嶼)沒有想到和平島有住人

來到了基隆最早的土地公廟,聽著老師述說著過去從歐洲越洋而來的人是怎麼在腳下水泥地還是片沙灘的時候,走上岸與「腳踏基隆」的原住民接觸的,看著對面的彩虹屋和旁邊中油下的垂釣人,我對這塊土地又多了一層認識。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前往藍媽媽的店

太陽依舊沒有露臉,微涼的溫度,對走讀的課程還蠻舒服的

走著和平島的小路,經過天后宮,看到一隻像狐狸一樣的長毛犬,還有一片斑駁的圍牆,繪畫著興許十幾二十年前的過去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藍媽媽的店

一位精力充沛、老闆娘模樣的阿姨正口沫橫飛地介紹著基隆的過去,以及在復甦當地產業過程的艱辛。

她,就是藍媽媽,一個神經病。

那個潘館長,自己拿一些舊照片出來就辦一個展覽,伊洗幾雷肖欸;之後簡阿菁里長為了和平島也做了很多事,慢慢的變成第二個肖欸,然後第三個肖欸是誰?是我,我在他們後面繼續做社區營造

--藍媽媽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口沫橫飛的藍媽媽

一個自由活動,拍下看到的基隆,做成拼貼畫

    藍媽媽興致勃勃說的過往還在耳邊環繞,聽故事真的很有趣,走在藍媽媽店外的馬路,看到旁邊一條小巷,我決定拐進去看看會不會有甚麼驚喜

老舊的廢棄房屋、陡峭的階梯、轉角的一隻貓、長長的坡道、建在高地的廟、能遠遠眺望基隆港的景色—貨櫃、貨船、大型起降機、海平面

最後在廟的圍牆一角看見這個小好幾號的幾降機,和後方幾十公尺的起降機呈現有趣的對比,這讓我決定好活動作品的素材。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藍媽媽的海藻水餃很特別、很好吃,飽餐一頓後前往海科館,聽老師指著地板上的地圖,從高空的角度讓我們在一次認識基隆,進入海科館後信實從海洋帶我們認識這個港都的歷史興衰

broken image

基隆印象拼貼活動

    討論是這個走讀課程重要且既具意義的一個環節,1個人看到的和15個人看到的景色絕對不同,當大家分享自己看到的,我們就匯聚了15雙眼睛看到的基隆,我想這能讓我們更深刻的認識這塊土地,討論也讓我們更能認識彼此的想法,儘管我們可能連對方的名字都還不清楚。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前往大坪潮間帶

    原本要翻過忘憂谷過去潮間帶的,課程有點耽誤,路線改成了當地的小巷,經過剛好在處理魚貨的魚寮、撫過一顆顆咕咾石堆砌的牆,來到了大坪潮間帶。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從沒去過潮間帶,沒有這堂課就算去到潮間帶應該也不會知道在海藻的下面竟然孕育這麼豐富的自然生態。

美麗的海岸景色,沒有消波塊的海岸,是多麼的舒服。

在水中突然出現的驚喜,可能是脫殼的螃蟹,也許是這輩子從來沒有見過的蟲。

涼爽的海水、濕黏的海風讓整個下午的課程舒適又充實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脫殼的蟹殼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分享幾張拍到不錯的照片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在課程的最後,返程的路上無意間瞄到在海草之間有一根菸蒂浮沉著,隨著海水流出焦黑的油,我把它撿了出來,菸草焦油的味道瞬間在纏上我的手,我不禁想到底有多少的菸蒂沉在海里,到底為甚麼有人來到這樣自然的海岸還會選擇將手上的垃圾留給這片土地,究竟人類要傷害這樣的自然到什麼地步,我們從養育我們的這塊土地這片海洋掠奪的還不夠多嗎?

broken image

雨都

第二天,下雨了,印象中的基隆並沒有讓我失望

一早跟著老師去旁邊的攤販吃早餐,在細雨綿綿中吃著入味的鹹粥,雨都的浪漫悠閒在海味濃厚的早餐中深刻的寫入我的記憶裡,那碗鹹粥的味道我這輩子應該都忘不了吧!

進到老師生長的教會,人與山爭地的故事伴隨禮拜的聖歌在教會環繞在教會的頂樓。

中午的活動是接觸當地的居民,我們邊吃便當邊和同桌的母子聊天。阿嬤是花蓮人,叔叔則是基隆長大的,他和多數的基隆人一樣,長大後就離開基隆,到台北讀書、工作,直到阿嬤意外跌倒選擇回到基隆照顧母親。

「基隆哪有甚麼,除了一直下雨甚麼也沒有」

 阿嬤被問到基隆的特色時這樣回答,但當問到會不會想回去花蓮?

「其實不會,在這裡住習慣了,家裡後面有一個小公園,沒事我都會去那裡散步…」

是因為小公園嗎?我想更可能是長時間的居住,其實生了根吧!又或者是因為兒子已經回來身邊,有家人在的地方,那裡就是家。我沒有繼續追問下去,畢竟阿嬤正忘我地說著在家中附近散步的優閒…

「我小時候常常和你們老師在禮拜日下午一起去海邊玩水,那個時候海岸線都還沒有填海、沒有消波塊和堤防。」

但現在,屬於人民的海岸已經越來越少了…

阿嬤的兒子,老師兒時的玩伴,感嘆的這麼說

與山爭地的基隆建築

人與海爭地

人與山爭地

在基隆同時發生的狀況,卻也是台灣這塊土地至今仍持續在發生的,人們總是這樣貪婪地向海洋、山林尋求更多的資源。獲得更多的經濟,犧牲掉的往往是我們的「家園」,然後被自然反撲。

但,其實是我們自食惡果不是嗎?

沒有這樣的破壞,會有今天的這些天災人禍嗎?

社會經濟和生態總是處在對立面,如果說生態是家,那理當選擇何者,應該是不言而喻的。

都是拿到好處就閉嘴了,每個人拿到錢之後都一樣啦,說的好像是為了環保一樣

--【看不見的黑煙】

現實是人們總是選擇犧牲家園…

  Qutux Nigan

    下午去了海鮮街當了盤子,人生沒有買過魚,只能任由無良攤販宰殺,最後只好買一大袋的蛤蠣回去交差。

最後的晚餐是自製的小麥麵疙瘩和海鮮火鍋,一大鍋的蛤蠣意外的挺讓人過癮。

在晚餐前最後的小組討論,有人提到經過這兩天發現自己對家鄉並沒有很深的認識,信實問了個問題:認識家鄉很重要嗎?為甚麼?

我想這個重要性將決定我是誰,為甚麼我會是現在的樣子,認識家鄉的同時也是重新的認識自己,認識自己可是人生的一大課題。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吃完晚餐後,在一輪一定會忘記的自我介紹後,分離的時間到了,在一下掌聲後,我們將在山林中再次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