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我看見的八斗子漁村

醫管二 王妤瑄b908110063

· 2022走讀課程 基隆Day1

第一天來到基隆,第一站就是海科館,我們進入海科館可以看到一整個全面的基隆地圖,老師也為我們解說著這一趟走讀之旅我們會經過的地方!從海科館看出去,港口和海,是我好幾個月以來,生活在都市沒有接觸的東西。每當我看到海,我就覺得特別的放鬆和治癒心情,因此我更加期待這次的走讀課程!

海科館的前身是一座火力發電廠,老師藉由這個角度,為我們講解著基隆的文化背景,甚至在海科館附近,有些地區也是填海造陸而來,所以當我們進到海科館裡面時,都可以看見過往火力發電廠的建築造型的痕跡!並且政府也希望推動此一以人與自然共生、人與歷史接軌、科技與人文融合的建館使命。

broken image

(圖一)海生館外觀

broken image

(圖二)海科館外的漁船

海科館有另一個展區是介紹再生能源,老師也請了海大的學生為我們介紹他們製造出來的產品!下面這個圖是利用風機原理去發電,風速越快,產生的電能也越多,離岸的溫度變化大,能夠產生速度也較快!除了風,風機的善業也影響著電量,扇葉的直徑越大,發電量也越大,因此在離岸海域的遼闊空機,能夠架設更巨大的風機,產生更大的電能!

broken image

(圖三)學生製作的風機展具

離開了海生館,我們去參觀容軒園區,就是過往台電北部火力發電廠員工宿舍,我記得當天老師說算是這兩個星期基隆天氣最好的一天,雖然我自己並不這麼認為,因為基隆的風和雨實在是太大,爬上去容軒園區時,都會經過一堆的爛石子和泥巴!藉由親自參訪,讓我真的印象深刻,也體驗到原來員工宿舍是這麼小,甚至他每一間房間的位子的痕跡都還在,讓我覺得非常的新奇!看完員工宿舍之後,就是一連串的賣力往上爬,直到到容軒步道的登頂,上面的觀景台視野極好,居高臨下有海科館、長潭漁港,深澳山、甚至還可以看到基隆山。那一望無際的美景,甚至是360度都可以欣賞的到,真的大飽眼福,頓時覺得爬上來都是值得!儘管爬上來的過程中,風真的很大,把雨傘吹爆了好多次,但也不影響美景帶來的好心情。

broken image

(圖四)容宣步道望出去的風景

中午休息時,美食當前,正在選擇的當下,老師有提到,因為現在實在是太便利了!所以很多東西不一定在基隆才吃的到,逐漸就變成沒什麼特色,甚至也慢慢沒落,但既然來到了基隆我們想去體驗看看基隆當地的小吃,因此就選擇了一間老師說甚至有外地客會大老遠跑來的在地小吃!- 基隆八斗子人氣小吃店,調和市場對面的溱湘小吃店

在解散之前,老師有說到,名字越特別的有可能是基隆當地的特產,要我們自行去發掘,所以一拿到菜單的時候,我們就認真找了一下,發現吉古拉這個名字的小吃真的很有趣,才發現這個真的是基隆限量必吃美食。吃起來就很像我們所謂的竹輪,也可以說是比較有嚼勁的竹輪!它是用魚漿下去做,再將其均勻塗在不銹鋼的鋼管上,藉由手工碳烤的方式,於炭火中不斷的翻動,直到上色成金黃為止,實在是超級誘人、忍不住垂涎三尺。

下午的行程,我們去看了很多沒落的漁村,真正體驗到魚補上來後,有人在做後續的動作,甚至有冷凍的貨車要把它們前往市場!八斗子這邊,曾經是以鏢旗魚漁船、棒受網漁船及拖網漁船為主,但這些身影,現在都完全消失了!作為一個外地人來此地探訪,會覺得有點可惜,因為年輕人的流失,漁村文化沒有被妥善的保存,就這樣逐漸消逝。

走著走著,我們來到了八斗子漁村文物館,在這裡保存了古時的文化與各種捕魚的器具,館長爺爺說到:希望以基隆八斗子漁村為基地,逐步收集、典藏台灣漁業發展歷史中豐富且珍貴的漁村文物與故事,他無私的付出,用心經營文物館,甚至靠著自己的力量,沒有向政府收取任何經費,還持續堅持下來!

broken image

(圖五)文物館介紹

因為文物館哩,太多有趣的古物,我就挑幾個讓我印象深刻地與大家分享,其中一個是蛙鏡,蛙鏡這種東西算是一直持續到今都有的,聽起來沒什麼特別之處,但下圖的蛙鏡,透明眼眶的部份是用玻璃製造,並且上面放柏油,不會有霧氣,也比較不會有水壓

broken image

(圖六)木製水鏡

還有下圖的草鞋,我一看到他的時候,就覺得很新奇,這個穿在腳上真的不會滑嗎?而且這個到底會不會刺腳?現在還有人在穿嗎?內心浮現了很多的問號,而館長爺爺也為我們一一解說,現在的漁夫都已經穿釘鞋,這個早已不實用了!

但如果有機會的話,還是很想體驗看看,穿上草鞋,踩踏在潮間帶是什麼感覺。

broken image

(j

最後,館長爺爺說到,由於全球氣候暖化,海洋生態改變,大環境的惡化導致漁業資源日漸枯竭,漁村漁業蕭條,發展至今,二十種漁撈方法大部分消失了,現在只剩五種還有漁民在作業,其中一種還是外地漁船在作業,這番話明顯突顯八斗子漁村未來漁業發展的潛在問題。

不禁讓我去思考究竟沒落的漁村文化,應該要讓它隨著時間而流逝,還是好好保存,但被迫經濟壓力,年輕人也無法再次重業,這樣兩難的課題,也是值得我們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