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雨都基隆

北藝大 劇設三 黃梓淇

        關於基隆,是我第二次踩在這塊土地上。還記得第一次是在國中的畢業旅行,那時是以一個標準的觀光客身份到此一遊,印象中是前往了基隆廟口吃了碗滷肉飯和營養三明治,吃飽了上了車就離開了,沒有其他印象,其他的人文與環境關係,在當時的我根本不在乎我與這個地方的連結。而這堂課讓我再次重回這塊土地,關於生態環境,如同我印象中與想像中的基隆很相像,一個充滿「水」的意像城市,被雨水所籠罩的環境,而水蒸氣似乎完全依附在這個城市裡的所有一切。

broken image

        而關於人文,我沒有多想,不過是一個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人與文化,但因如此的認為,讓我有了驚訝和意料之外的感受,在活動裡的幾次訪談與觀察後,我突然感受到一種相似的自我介紹,當地居民去形容他們所居住的環境的那種與土地和人物的情感連結,讓我感受到同樣的我與我家的連結,那是一模一樣的情感描述,是關於歸屬與記憶的根源,是塑造自己成長的養分。

broken image

         這次活動讓我思考了不同層面關於家的定義,而家可溯及的範圍可大可小,但這所有一切始終是連結著土地與人物的關係,我能與家人談論著我們家鄉的故事,但我也能與世界另一端的陌生人談論著我們地球的故事,我們的小根源即使不同,往更深地看也是會有相同的大根源,然而在這麼多的故事裡,我們最需要明白與自己最近的故事。直到我成長到最近,我才漸漸明白根源的重要性,那是一種自我認同,也是支撐成長與塑造人格的根基,失去或動搖了,面對複雜的大世界都會迷茫許多,不曉得身在何處,以及不知道自己是誰。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我是一個在長老教會成長的孩子,來到台北唸書後,去了幾間不同體系的教會,讓我更深刻的明白長老教會的特性,裡面聚集的人可以用一綑肉粽提起來的模樣形容,人與人之間不是有血緣就是地緣的緊密關係,更是代代之間傳承的生活信仰中心。因此在正濱長老教會所進行的訪談活動讓我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尤其我們這一小組所訪問到的居民,是一位居住在台北新店的退休阿姨,詢問到為何不在所居住的地點附近聚會就好,而是願意每個星期來到正濱聚會,阿姨的回答簡單:「習慣了」,卻又同時表達出對這裡的深厚的情感,我能明白,因為我也是如此,當我剛離開高雄的家來到台北時,我內心的孤寂感使我迫切去尋求一個同樣有著相同歸屬感的家,當時的我是試圖尋找一個替代品的家以撫平空虛的心靈,然而這過程回想起來是如此愚蠢,但如今的我能以另一種思維看待家的定義,不是以同樣的人與環境作為要素,而是在有上帝的地方就是家,我將眼光與思維以更廣闊的方式看待。

        而關於食物的採買、處理、烹飪與品嚐的幾個過程也讓我有了深入的體會和思考,在正濱漁港的採買挑貨過程,當眼前各式各樣的海裡生物排放在我面前,一堆甚至沒看過或沒聽過的海鮮在桶子裡游動時,看著它們心中忍不住詢問了自己:我真的知道我平時所吃的食物是什麼嗎?以及採買任務當中要我們詢問的問題像是漁獲從哪裡來,以及季節與價格等問題,讓我又更深刻的感受到我是身在如此便利的世代與環境裡,連我進入便利超商時,拿了架上的食物後甚至是懶得看食物包裝背後的成分與營養標章,我不在乎我吃進去的是什麼;然而在處理採賣的食物上,印象最深刻的是撥開螃蟹殼的過程,那是極其困難與殘忍的過程,在旁觀看的我實在不忍直視又逼自己看完,只能說讓我明白了桌上的食物都是經歷了這些辛苦的過程;關於烹飪,帶我們的阿姨讓我們品嚐了一口湯後,表示了這碗湯是原汁原味的清湯,不添加任何鹽或調味料,驚訝了在場每位品嚐的人,我們似乎都忘了食物的原味是最鮮甜的;在最後一同品嚐的過程也真的是看見明白了自己所吃的食物是什麼,是我剛剛所採買的,我知道食物的名字、產地與季節我都清楚,我也經歷了處理吐沙剝殼等等的過程,我知道我在吃什麼。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這次的活動我非常享受在其中,也出乎意料的讓我延伸思考了家園與食物的意義,總歸了一件事,讓所有一切回到原點,一切從根源開始看,才會明白自身的定位,以及真正的生活,當我們自由翱翔在世界的盡頭時,回頭看看背後支撐我們飛翔的根在哪,感謝此課程感我如此大的反思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