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走讀三之二

台北醫學大學 牙醫系一年級 李靖萱

· 2022走讀課程 基隆Day2

 

12/18 天氣/晴朗但超冷

這天的天氣十分乾爽但寒風刺骨,我和因為這堂通識課而結交的好友們一同前往今天的目的地——海科館的區域探索館,這次的走讀換成另一位曾經也是益仁老師學生的解說員,對當時的他而言,八斗子已經是他非常熟悉的地方,因為他就居住於此,但經過老師的課後才發現,原來自己並不清楚關於家鄉的事與資源,能意識到這件事並選擇課後再繼續深度了解家鄉的故事是非常令人欽佩的行動力與對文史演變和自然環境連結的熱情。

八斗子曾被解釋為女巫的家,解說員站在地圖上和我們說著,同時比劃著火力發電廠的位置、清朝時期重要的煤礦坑、修船廠、煤礦纜車、曾經白沙灣的範圍,上午的行程著重於能源的追溯,因為靠海,有利於直接取海水冷卻機組,所以火力發電廠建造於此,然而為了響應環保、減緩空氣汙染,開始建造利用空氣擠壓帶動渦輪發電的、與氣壓相關的發電裝置,在另一個展館裡,陳放這些裝置的模型,館方很貼心的將裝置設為互動式,讓參觀者能更清楚瞭解他們的運作模式,不過解說員也提到,這樣的裝置其實也是在與自然環境拉鋸,因為在建造這些機組的同時可能就破壞了海底生態,另外,這樣的裝置發電效率不高,無法完全替代火力發電,眼見的決策速乎都不是一勞永逸的方法,在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尋找平衡是目前的共同目標。

走出場館,前往容軒步道,我們經過八斗子火車站的鐵軌,就外觀來看像是已被列為不敷使用的遺蹟,正好有一列火車經過,是衝突又驚喜的畫面,沿著步道往上走,步道間有看板簡介在日治時期與民國初期十分興盛北部火力發電廠,又因為發電廠需要大量人力管理與操作,工作機會大增,讓大量人民前往此地謀生,也間接促成了是宿舍宅邸、眷屬宿舍、孩子的活動空間及玫瑰花廊等人們曾生活過的痕跡,即便如今已都拆除,但地域的功能與界限仍被清楚的劃分,再往前走,我們到達八斗子觀光勝地之一的觀海巷,一片豁然開朗的海岸映入眼簾搭配特殊的岬灣地形,芒草隨東北季風搖搖晃晃,令人不禁勾起嘴角的景色已被我納入回訪口袋名單。

下午我們朝八斗子海岸線前進,沿途經過一些住戶與古建築,其中有一間度天宮上的千里眼與順風耳各站一方,經解說才知道,原來港口的燈塔紅配綠是在致敬這兩位神明的顏色;在這裡的建築先前因海岸線尚未後退所以多數住戶是正面對沙灘與海,為了避免漲潮淹水,還特地將一樓墊高,也經過了關閉中的魚貨準備倉,是一個晚間準備進行大量魚貨買賣的儲備區,藉由縫隙探入,許多放置的器械、塑膠籃、檯面,我把此景交給想像力開始構建熱鬧忙碌的畫面;咾咕石是基隆八斗子有的特殊珊瑚礁石材,從前的我只知道澎湖有照樣的石頭,咾咕石被作為建材,但直到如今八斗子港灣漸漸不復以往繁榮,許多子代外遷,不知從何開始追究的所有權使這樣的特色無法被特別保存,只能讓建築遺跡在時間的流動中漸漸流逝。這裡一切的建築都毫無保留的還原了八斗子的地理變化與時代變遷,也許,這正是尚未被特別列為重劃區,卻曾經歷過朝起興衰的地方特有的景象吧。

沿著海岸線所鋪的山路步道繼續前行,我們爬上了101高地,東北季風的威力不可小覷,大家都瞇起了眼,經過一番折騰終於爬上平台,太陽的光束從雲層透出,射向坐落於海邊的小村落,如聖光一般眷顧八斗子海岸,舒服的海景、可愛的人們,讓我彷彿變成了短暫的基隆孩子,懷揣著基隆的故事與山與海。

課程結束之際,我在分享的環節中提到這幾次走讀下來的行程可以順應與連結作為註解,在環境變遷、時代更迭、人類活動的變化裡,任何生物或現象皆以順應的方式不斷尋找新的平衡點,並且在物件與現象之間,彼此遷就、密不可分。

大多數的生物都在有意識無意識的在找家,一個能得到歸屬感、能夠依附成長、再歸根於該地的地方。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