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告國家公園的影片中提到環境被政治化,讓我意識到生活中其實一直都潛在著政治手法的展現,除了課堂提到的紙鈔上的動物外,地圖中地名與分界等其實都是漢本位的體現,台灣社會組成以漢人為大宗,執政者則以中華文化共通點作為形塑團體認同的手法,儘管我肯定用物質層面帶來團結的效果,但同時社會的多元性也正在流失,久而久之印象形成的文化位階則讓社會大眾將原住民的智慧拒之門外,錯失許多能改進的機會。
其中,對於原住民制度與思想上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第三則影片中所提到的Sbalay儀式,與現行社會的法律相比注重理性的公正判決,Sbalay多了一個感情上的修好機制,不論是唱歌或是犧牲都是在消磨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並展現出誠意,正是如此進而使團體更加強大在必要時能夠一致對外,這是在法律中較少的人性關懷,也是我覺得相當值得借鑒的想法。
前一陣子的藻礁公投在社會造成軒然大波,而老師說到「馬告國家公園就像20年前的藻礁事件」,即使我當時尚未出生,但在一幀幀照片中我依然能感受到當時的熱血沸騰,值得一提的是,同樣是商業利益與環境生態的衝突,相對於當時上街抗議與社會風氣較為保守,近年的政治環境使更多人勇於發言,人人皆可用自媒體傳播想法,給達成共識又增加了難度,但可以確定的是在刺激新觀點新議題的同時,又可見社會對立面與無共識內耗的局面,而其中最衝擊我的一幕是高麗菜菜園的照片,土地的流失與作物造成農民的經濟損失,也提醒社會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而我們現在正在培養的就是更多的溝通與理解,擁有不同的視野才能傾聽到社會中那些被漠視的需求。
另外,在第二則影片Tqbin帶給我對於災難的另類思考,始於第一個充滿爭議的問題:無人島火山爆發是自然過程還是災害?,若是之前我必然果斷選擇是災害,可是在看過第一則馬告國家公園的影片之後卻不能一言以蔽之,因為我更加清楚人本位觀點下所見的環境都是不同立場與價值觀的投射,正如同「社會運動者眼中的森林」。
最後,在對災難的另類思考影片中,也讓「災難」有了新的詮釋,災難帶來的並非完全不好,正是這種生於憂患才促進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如同將櫸木事件給部落的危難變成一個轉機,更讓台灣社會看到原住民傳統領域、文化智慧等議題,促進呈現不同的族群對事物的理解與劃分上的差異,我想這也是遇事的態度決定結果高度的展現。
「這些地圖都在這些長者的記憶裡,每當一位長者過世就少了一個世界」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話。除了在這堂課看見了泰雅族原住民他們對於環境生態不同的思維模式,也啟發我觀察社會中環境政治化以及制度上可以借鑒改善的可能。人與人的衝突無可避免,這堂課教我們的「與自然Sbalay」正是現在當代的必修課,也是我的先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