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我修了林益仁老師開的環境社會學的課,老師在開學時就提到我們這學期會前往尖石鄉的幾個泰雅族部落上課。說來慚愧我在上課之前我沒去過尖石鄉,認識的部落大概只有司馬庫斯一個部落而已。老師在上課時就提到了大多數人眼裡就只有司馬庫斯與鎮西堡兩個部落,完全忽略了沿途路上有許多泰雅族的部落,那些部落們生產了全台灣許多的經濟作物。那些部落裡也有許多農戶在做許多有趣的計畫,老師的小米方舟計劃就是與那些農戶們一起合作,幫助他們生產的農產品能夠有一個銷售的管道。
11/7、8我跟林益仁老師前往尖石鄉煤源部落參與走讀課程。第一站我們前往了夏禾農場,在那裡我們享用了夏禾生產的雞蛋與他們自己釀的山櫻桃醋,美味的食物讓還沒睡醒的我們清醒了過來。同時我們也唱了泰雅古調,作為一個身為外人的我們,要進入煤源部落的一個儀式。
在前往菜園的路上,我們用現砍的竹子做了泰雅族傳統的餐具,這讓我非常驚訝一根竹子在經過簡單的裁切後就變成了最天然的餐具,使用完後還能自然分解,完美實現了最近一直在談的C2C的概念。
夏禾的農場與平時看的農場有許多非常不一樣的地方,像是他的田是由礫石堆成的而不是土壤,而他的雞舍也沒有印象中雞舍的臭味,這一切都讓我感到非常好奇,一切的疑問在吃完飯後的課程都得到解答。
夏禾在種植農作物時都會視植物的成長周期給予不同的養分,像是在植物長大的時期需要氮肥、成長期過後就需要轉為磷肥讓生長速度趨緩、最後採收前再轉為補充鉀鈣等礦物質增加蔬果甜味。透過適當的施肥,再貧瘠的土壤作物依然可以長得不輸在肥沃的土壤中生長的作物。最特別的是夏禾使用的肥料都是自行用天然材料發酵製作的,與一般外面販售的現成肥料不一樣,實際使用上也能照不同作物的需求自行調製,也比買現成的更省錢。夏禾的養雞方式也非常特殊,他給雞吃的飼料都是發酵過的,讓整座雞舍並沒有印象中的雞屎味。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夏禾從竹林下採回來的土壤,土壤裡的微生物成了這座農場的大功臣,所有原料在經過他們的發酵後可以把原本的大分子變成動植物好利用的小分子。夏禾也展示了不同發酵階段的土壤給我們看,雖然他的解說聽起來很多並沒有科學根據,不過成果卻是我們有目共睹的。
第一天的課程讓我學到如何透過自然農法來達到不輸給傳統農法的效益。
第二天早上我們面向了大山,老師問我們看到的是什麼?每個人回答的都不一樣,有人說山、有人說森林。但這樣的地景在泰雅族的觀念裡這就是一個大冰箱,日常生活所需的一切食物都可以在裡面取得,而且生生不息。但是在我們的國土管理體系下,這整個原本該是一體的地景卻被分配到不同的部門底下管理,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管理方式且互不相關聯,讓原本一個大冰箱的地景被切成許多不同的片段無法再利用。
下午我們前往樹豆的農田去採樹豆,在溫暖的陽光下,我們透過勞動,感受了自己與自然的連結。原本聒噪的我們,在重複的摘採動作中,讓自己逐漸沉澱,漸漸沈浸在自己的世界。勞動不只是勞動,而是透過勞動的過程中與自己對話。
這兩天的走讀課程我學習到如何透過農業生產,重新找回自己與自然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