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媽媽的故事
身在都市裡的我,好似在書本看過小米的樣子,但就僅僅如此而已。什麼是抽穗?小米有哪些品種?顏色?生長方向?我都講不出個所以然。身為泰雅族的小米媽媽也怕屬於她們文化的一環失傳,因此在與林益仁老師從不丹回來後就著手收集小米,再次種植以力求恢復泰雅族與此家園的連結。但她萬萬沒想到的是此舉不僅僅找回泰雅與土地的關係,更找回了耆老們的智慧,復甦了泰雅族語,並在種植的過程中凝聚部落婦女們的感情。為了解決人力的問題,小米媽媽也在學習,在經過與台中科博館老師的討論後,她採取增加翻土的次數到四次,不僅維持了土地循環利用的自然規則,但又可減低人力成本,用最大自然的方法維護這片小米田。
傻瓜農夫的故事
講到最大自然的方式務農,絕對不能不提到傻瓜農夫。以前在高中,我們在生物課本上看過互利共生,知道松樹跟外生菌根、海葵跟小丑魚,但我們根本不在乎,因為這完全不影響我們的生活,但其實互利共生,大到人類與大自然,小到竹子與微生物,都可以在傻瓜農夫的故事裡尋找到。微生物依靠著竹子的醣類供給,蚯蚓來吃微生物,其排泄物又能讓竹子長得更好。而這些微生物就是我們此篇的重點,傻瓜農夫使用微生物,加上採自森林裡的天然漢方,諸如當歸、肉桂、甘草等,再加上苦花魚的氨基酸提煉,甚至是蛋殼熟成後所產生的液態鈣,這些天然配方再循環利用在雞的飼料上。這自然農法的出發點絕對不是為了打有機牌去賺錢,實在是因為這才是人與生態互利共生的道理,在不傷害大自然的情況下才能有取之不竭的可能性。
自身的故事
其實在這過程中,我突然覺得很慚愧,怎麼說呢?我們這些醫學生往往是生物科的強者,不管是微生物、氨基酸什麼的這些道理我們都懂,但我們僅僅是紙上談兵,只會做選擇題,但我們卻無法實踐運用以改善我們的家園。以前總覺得這不是我們的事務,我們的本分就是好好當醫師就好,但在上大學變得成熟,並經過這堂課的洗禮,我有了我是家的一份子的感覺,似乎有點領悟互依的概念,總覺得我們應該利用我們優秀的基礎知識,再去學習相關技能,以身作則去幫家園做出改變。
地方創生新選擇
有了這想法後,我融入了曾經在其他課程中所學的觀念,我認為此方法可適用於地方創生,那就是「打工換宿」。我認為打工換宿一來可透過社群網路比起自然農法的名號更能打入年輕人的市場,以解決推廣的問題;二來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最後我認為在頻繁的活動中,在地年輕人也會更願意地去瞭解自己的文化,藉此也能將此文化,食、衣、住等傳承下去。但前提是要上過小米方舟團隊的課!才能擁有生態人文的觀念,抱持最正確的態度去打工換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