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傍著大漢溪和丘陵而生,我在春日的一早前往這座小鎮。其實去程在搖晃的公車上,看著車窗外閃過的盡是渺無人煙,首先是忐忑,但隨著公車駛過彎,看見早市的熱鬧和紛沓的人群,我才感慨,在看似遙遠的一處,有這麽多人在活力的生活著。
小鎮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雜沓的老街,誠樸的紅色鋪磚兩側是磚瓦砌成的街屋。牌樓立面雕花代表西洋巴洛克式文化的傳入、和傳統花鳥飾樣的揉合,題字更昭示屋主的座右銘以及對未來的期盼,隨著房屋傳承給下一代,這份想望也如涓涓細流般繼續流淌在時空中。
街屋也是過往的人們實際存在生活過的痕跡,狹長的街屋承載了在新家鄉落地生根的希望,在「進」和「進」之間往來的家眷使活力流動,結構區分得清清楚楚,前廳、夾層半樓、住家實現了住商合一的用途。簍空的天井解決了狹長結構可能陰暗、空氣滯留的問題,創造出明暗相間的節奏,方正的小中庭也可以設置水井、飼養雞鴨或曝曬稻穀。
新南12是座落在幽靜的街道,由傳統街屋改建的咖啡廳,老闆和老闆娘離開都市的穩定工作,來到此處追求新生活。許多街屋新建會將天井封起來,但如此不但陰暗不通風,也失去了建築和自然環境的的呼吸連結。因此新南12的老闆夫婦保留天井,讓自然日光流淌,再以植栽佈置,為這一隅中庭賦予新面貌。當然其中也有困難之處,颱風或下大雨的日子,要是不巡視確認,將覆蓋於排水孔的落葉清除,就會「做大水」,並波及兩旁的房間。在異地展開新生活、新生意,就像拓荒探險一般,既浪漫又充滿挑戰。後面的房間是老闆替朋友代為營運的獨立書店,更多的人們和思想交會在大溪,捎給聞名而來的旅人,繼續悠遠傳遞著。
家鄉可能是出生長大的地方,也可以是後天追尋所得。新南12的老闆夫婦以及為我們講解這片土地記憶的麗雲姐都是外鄉人,但他們在大溪找尋到觸動心弦之處,在這裡建立家園,繼續感動四方的旅人。和一世紀前的移民一樣,每滴新血的注入,都為大溪增添新的色彩。
大溪接受河流的恩惠,同時也接納來往旅人的作客,當旅人看見小城的美,她更以丘陵和河流的臂彎圍出一個家園。清領時期的街屋、日治時期的宿舍群、現代為建築賦予的新面貌,使大溪變換著角色,由原住民耕作的沃土、航運興盛的港埠、至使旅客驚艷的場所,小鎮在時光中的洪流中亙古佇立不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