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的第一天,我們來到了大稻埕,原本我以為的大稻埕就是一般的迪化街,也是一個知名的觀光的景點,感覺沒有什麼稀奇的是!但老師跟講解者從一個文化歷史的角度,帶我們進去這個具有歷史文化的大稻埕。大稻埕曾是臺北最繁華的地方,因為英法聯軍時代開放港口出入,許多「外來客」頻繁來臺,共同造就大稻埕開放包容來自四面八方移民者及外國人,而成為獨特融合之地。
(圖一)迪化街的門牌
走出捷運站,第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景點是,新聞上很常出現的台北橋,機車瀑布,總是擠滿了摩托車,外國人看到這個景象一定會大吃一驚,密密麻麻的摩托車都要經過這去上班!
走著走著,老師和我們介紹這邊具有歷史文化的小學,日治時期台灣人就讀的國小稱為「公學校」,「太平國小」原名「大稻埕公學校」、「太平公學校」,和對面的「永樂國小」隔街相望,創校至今已有超過百年歷史!並且學校旁邊的天橋,也是建立已久,只不過如果真的沒有認真講解的話,大概只能看出舊舊的痕跡,也不會去多想背後的歷史。
走在大稻埕的路上,兩旁都是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建築特色在於華麗的立體雕塑立面,材料朵用紅磚與洗石子,堆砌出精緻華麗的山牆、花草等紋飾,是迪化街最常見的建築風格!不禁讓你有一種返回日治時期的感覺,好像是華燈初上的女主角一般。
(圖二)大稻埕的建築
(圖三)大稻埕附近古老的教會
下午我們搭車抵達科教館,老師要我們先自行參訪科教館,第二次再來一一解說! 這次常設展的主題是:找家。利用工業文明發展中被逐漸廢棄遺忘的舊木凳、墨線和廢鐵、馬達等機械零件組成的一座座聲音裝置,鳴唱回憶中鄉間夜裡會有的蛙鳴及蟲鳴、鳥叫,也帶領我們離開現代化與工業文明的都市生活,開啟找家的路。我覺得非常有趣,而且那個聲音很療育,有一種走進大自然的感覺!接下來就是介紹各種植物,尤其是台灣欒樹的生長過程,最令我印象深刻,因為台灣欒樹算是我很常見到的植物,它從花、成熟萌果、到葉,這一路的過程都有照片!
(圖四)台灣欒樹的解說圖
接下來是動物區,有各式各樣的動物標本,一進到這個展區,第一眼看見的是210公分的棕熊,那個棕熊的模型真的做得很逼真,而且還可以跟它比身高,非常有趣!此外,因為我平時就真的很喜歡熊,甚至在那個展區前面大概站了10分鐘,還被同學拖走,才願意離開。原來最小隻的熊,甚至90公分就有了,顛覆我以往對熊的想像,以為熊就是凶猛又大隻,如果在野外遇到熊,第一反應可能先需要逃跑。
(圖五)棕熊1比1標本
(圖六)可以與棕熊互動比身高
除了熊以外,當然還有很多種動物,接下來也很喜歡北極狐,這個動物算是我在動物園都沒有見過。在動物展區,還有看到一個動物標本是不開心的馬戲團,其中一隻眼神哀戚的孟加拉虎「新二」特別引人注目,曾經隨國外馬戲團來臺,最後卻慘遭棄養。動物的存在好像都是為了取悅人類,學習雜耍的技能,而不是真正做它們自己,看到的當下,真的很心疼它們,而且你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動物的眼神都帶著一點點的哀怨與悲傷,甚至死不瞑目的感覺!
(圖七)北極狐的可愛模樣
看完動物區,不禁讓我反思,在地球上每一種動物都有它存在的意義,生物多樣性一個都不能缺少,可是因為環境的破壞,它們的家園逐漸消失,有些動物也逐漸絕種,或許等到我們的小孩的那一輩,有些東西就已經失傳了,它們也只能靠著”聽說”和留下來的圖片,去認識現在的生態環境!
糧食系統是影響生物多樣性的關鍵,保存食物的多樣性,也同時保存了生物的多樣性。看到了各種食物,互動式展區還可以去聞食物的味道,我覺得非常有趣,有一種身歷其境的感覺,讓參訪者也不會覺得無趣!並且最後這個展區還有我們後來去到尖石的小米媽媽跟夏禾老師的作品,讓更多人去認識原住民帶來的文化與產物,透過它們的努力,讓當地的生態再次復育起來!
(圖八)利用有機小米做出的加工品
這次的科教館走讀,讓我體驗了不一樣家的感覺,對於整個地球的環境與生態性也有不同的想法,每一個生存在地球上的動植物,都有它的意義,需要我們好好的去保存與守護,照顧我們的家園,落實永續發展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