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帶有秋意的早上,我們從學校出發,走訪尖石鄉泰雅部落去體驗部落生活方式及驗證「永續發展」如何在部落落實與應用。尖石鄉因為山脈,分成前山、後山兩大區域,前山有5個村落(新樂、嘉樂、錦屏、義興及梅花村),後山有2個村落(秀巒及玉峰村),從制高點宇老觀景台,海拔1,450公尺為劃分分界,我們主要參訪位於後山的部落--馬里光部落、田埔部落與石磊部落。
第一站:錦屏橋
橋上有許多石板,陳述著泰雅族人的傳說和習俗,給人一種跨越時空的感覺,其中許多的習俗背後都有原住民先祖與環境的相處之道。如占卜鳥的習俗中,當繡眼畫眉往家的方向飛,便是凶兆,不能出去打獵,但也給了野生動物們網開一面的生機;另外一旁的雕像和雕刻則顯示早期泰雅族「出草」的習俗。泰雅族Mgaga這個詞,一般翻譯成「出草」,長期被誤解為野蠻的不文明的象徵,但它的本意是執行Gaga, 亦即落實倫理道德規範。因為錯誤的理解,這個深奧的生態道理被簡化與扭曲為「砍人頭」,但是泰雅族人把人頭被帶回後,還必須恭敬地將它放在骨頭架上,按時餵食,不可怠慢。其實,在泰雅族的宇宙觀裡,人死並非終結,尚有靈魂存在。所以,一個人頭被帶回,意味著這個人頭的靈魂加入此一部落的聯盟,成為自己人了!GaGa(出草)的習俗,是以少量外族人的犧牲換來整個部落的安穩,這其實有他們的智慧,符合永續發展精神。其實我們人類本來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是可以以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態度生存在這片土地,而這樣的智慧就藏在泰雅族人,甚至是各地的先民所流傳下來的習俗中。
第二站:小米媽媽的家
一見到芭翁,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個很平常的農村婦人,但沒有想到她竟有如此宏大的志願--找出最適合這片土地種植的小米。不只是為小米保種,更是為了傳承前輩們的文化!為此小米媽媽後來去了一趟秘魯,發現當地種植著他們的傳統作物—藜麥。回到台灣後,她開始找尋最適合這片土地生長的作物,也就是泰雅族人的傳統作物小米。但是原住民的經濟狀況普遍不是很好,尤其是要從事一個如此龐大的農事,所需要的機器、人力成本一定是相當高而且不符經濟成本,但是芭翁還是透過開發各種課程、和文化部申請計畫補助來完成這項任務,讓人不得不佩服她的那股衝勁。希望未來小米媽媽能夠成功推廣原民的小米文化,並且開發出政府、原住民、觀光客互利的循環。
第三站:石磊部落
在石磊部落裡,我們看到了另一種景象,近年來因為甜柿的經濟價值比較好,所以很多當地的原生作物小米就漸漸消失而改種經濟價值較高的水果,如甜柿。這種現象就如同「1493」這本書所描述,藉由哥倫布大交換Columbian Exchange和同種新世Homogenocene的概念,甜柿就被大量栽植在尖山石磊部落。但是甜柿畢竟是外來種,要適應當地氣候環境且長相甜美,就必須噴灑農藥。我們在石磊部落拜訪一對夫妻,因為太太長期受農藥污染而出現肝臟疾病。為了永續經營,發展自然農法,自然農法就是人工抓蟲或是生物防治,蟲害幾乎很難避免,不容易找到無傷的甜柿果實。蟲子不會吃完一顆果實,所以就在每顆果實上盡可能地留下小小的印記(斑點),然後這些果實就無法放在禮盒中販售,它們被稱為「格外品」,就是在規格之外。
結論:
自然農法所花的工,高過噴灑農業的作法,所得的果實對於人體健康的幫助也大,但價格卻低落許多。老師希望大家腦力激盪,想出方法讓原住民可以永續經營,不至於因撐不過這些落差而改回噴農藥。
1.善用網路行銷:
有故事性的產品最容易感動人,我們可以結合部落生態的故事,讓消費者願意
花錢購買這項產品。
2.結合生態旅遊行銷農產品:
近年生態旅遊方興未艾,我們可以結合旅行社以生活體驗、生態旅遊方式順帶
行銷農產品。
3.結合文創基地與銷售平台:
最近在華山文創園區和三時生活實驗室銷售平台的販售都有不錯的成績。
4.開發多項產品:
因為農作物有保存期限,為延長產品壽命,我們可以開發成柿餅、甜柿蛋糕、
甜柿啤酒、甜柿冰淇淋、甜柿拿鐵…
後記:
如果尖石泰雅部落的小米是原生種,甜柿是外來種的話,我們是否應該全力維護小米而揚棄甜柿這個外來種作物?「同種新世」(Homogenocene)這個「1943」書中名詞明白告訴我們「原本世界孤立多元的生態體系,在生物的全球化移動過程中逐步走向均質化。」是無法避免的過程。謹慎的生態學家已經開始學習如何恰當地評估外來種的生態衝擊,而不是對所有的外來種都格殺勿論。事實上,生物的先來後到原本是常態,我們正確的心態應該是維護傳統作物的生存空間,但也讓外來種在可控制範圍內健康成長。文化上,我們亦要保有自己的本土文化,因為那是我們的根本,但也要以開放胸襟接納世界文明,來豐富自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