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雅-國際」走動式工作坊
在台灣,尖石看起來是一個遙遠的泰雅地方,但卻與世界緊緊相連。在這裡,有許多具有啟示性的國際原住民事件發生。這個行程中,北醫的林益仁老師與小米方舟的夥伴將邊走邊談,帶領大家走入這些關鍵事件的現場,仔細訴說這些事情背後感人與值得省思的內容。
2017年,小米方舟夥伴Pagung傳回來她們參與INMIP(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Mountain Indigenous Peoples)在秘魯進行的精彩照片,不禁讓人心中產生悸動。2014年,林益仁老師與靜宜的林淑雅老師率領幾位台灣原住民族代表去不丹,參加高山原住民族的氣候變遷論壇。在那裡,我們體會到「走動」(walking)所產生的知識力量。
當時國際工作坊的負責人特別叮嚀,學者的角色是負責翻譯,請盡量忠實地將原住民夥伴的意見,透過共同的溝通語言:英文,傳遞出來。翻譯的工作,確實辛苦且困難。所幸,是走動式的工作坊救了我們。因為在現場,困難的問題討論似乎變成具體許多,因為人事時地物都明顯地展開在眼前。原民夥伴以及包括我們在內都發現,口述的語言,僅是促成認識的重要管道,但並非唯一。原民擅長的觀察以及肢體語言,亦成為重要的溝通與認識途徑。反而後者,學術中人顯得遲鈍且緩慢。
在走動中,我們也互相扶持與分享。信任與情誼是在這些過程中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在那一次,台灣團隊可以順利取得2019的大會主辦權,其實就是建立在我們身處團體中的良好互動。Yapit說她們透過歌聲與舞蹈的語言,跟十國的高山夥伴建立極佳的互動關係。這讓我想起,當時在不丹,阿棟牧師與Apuu等人被邀請到離不丹國王妹妹公主殿下不遠的地方,以他們的母語在大會中獻上祝福的吟唱與話語。在三千公尺的不丹空曠山谷中,透過好友Frederik刻意拿著麥克風在他們面前,南島的聲音迴盪著不丹的高山中,此情此景至今還在我們的腦海中感動不已。
走動中,免不了日常所需,工作坊安排我們自己煮食,叫做food festival (食物饗宴),我們分享著各地的美食以及背後的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這些食物的分享與我們討論的氣候變遷主題有著密切的關聯性。分享食物之後,我們繼續用樂曲、舞蹈與影片交流,這是走動的力量,非常真實,這些互動直接轉變成我們的宣言,透過IIED(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的協助,帶到聯合國的氣候變遷公約的論壇之上。
【活動內容】
DAY 1
- 1000-1100 泰雅文物館:走進泰雅的世界
- 1100-1130 錦屏大橋的雕塑:神話、傳統與生態文化
- 1130-1230 石上湯屋: 泰雅大冰箱 vs. 澳洲「傳命」(dreaming)宇宙觀
- 1230-1400 泰雅精緻風味餐
- 1400-1450 Ovide Mercredi's Corner: 加拿大第一國族總首領的憤怒
- 1500-1630 和解廣場: 深層生態學家John Seed的「眾生大會」
- 1630-1700 魯壁一家人:大霸尖山的眺望
- 1700-1730 像山一樣思考:一天走動的回顧
- 1730-1930 泰雅季節特色餐
住宿:田埔教會
DAY 2
【注意事項】
人數:10-20人
校外教學、國際經驗、工作坊、原住民特色課程
林益仁老師在錦屏大橋的解說。
在此處小米的生物-文化多樣性.尖石田埔部落常用的小米有將近十種,都有泰雅名稱。保存了不同的小米品種,也保存了小米的語彙與故事。
和解廣場,來談談泰雅族的Sbalay
小米媽媽Pagung在魯畢山莊介紹泰雅族的民族植物學。
傻瓜農夫夏禾介紹他從韓國學回來的自然農法,以及他如何將這些農法在地化的過程。
三一農場不會臭的雞舍以及不打抗生素的蛋雞。
尖石前山的後山:煤源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