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食物背後的文化內涵

臺北醫學大學 葉凡菲

· 2022線上課程【泰雅人與生態的故事-農業篇】

 

文化的傳承有非常多的方式,這次老師利用食物,來介紹泰雅文化。食物不是只有吃,還包括很多更深的層面,像老師第一堂課提到的小米,我們觀光客常常就只是透過品嚐一些在地美食,來了解當地文化,像是我每次去原住民街、或部落,就迫不及待想吃小米麻糬、小米甜甜圈等等,但其實從種植的方式時間、家庭分工、處理的過程、製作的各種食物、保存的方法,都有其文化內涵,值得我們細細品味。透過與不同國家的交流,啟發了原住民們復育小米的心,復育的不只是食物,也復育了小米的文化,建構原住民知識。 

老師這幾個演講,不像我們以往習慣以人的角度來看事情,而是以物種的角度切入,透過小米、香菇、竹子等等,來看文化、生態、家園,包括老師的第一波演講也是,透過馬告、櫸木、扁柏,看生態政治學。我覺得非常特別,這幾年氣候變遷、環境破壞嚴重,透過這些物種來反省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思考大自然互相共生的關係,而不在只是以人類為中心思考。聽原民們分享香菇的故事時,除了感受到他們和大自然的親近互依,也看見他們對生態永續的概念,在砍樹的時候,會挑特殊的季節時間,要有樹芽而且夠粗才會砍,確定這棵樹仍有生長的能力。對原住民而言,香菇不只是食物,更是他們很大的經濟來源,但因為原住民的固有山林和國有林班地的重疊,造成許多的衝突,原住民在大家眼中儼然成為盜伐者和殺人犯,而沒有人去了解背後的真相。雖然殺人不對,但這是原住民對殖民霸權的反抗,保護自己的生存之道。這是歷史的傷痛,這些香菇背後的故事都應該被記錄與傳承,雖然歷史已無法改變。但很慶幸如今大家已透過和解放下隔閡,並記起教訓,讓這些遺憾不再發生。 

除了食物,語言也是文化很重要的一部份,雖然語言可以透過翻譯互相流通,但其實就像食物一樣,其中的文化內涵不是表面那麼單薄,就像很多臺語是很難翻譯成中文的,又或者很多中文意思不同,翻譯出來卻都是一樣的英文,要了解一個文化,語言是必是重要的一環。記得我之前去美國當交換學生的時候,外國朋友們常會問我一些中文字的意思,但真的很難解釋,因為一個中文字放在不同地方,就會有不同的意義,而這和英文用字母拼出單字的概念完全不同,而泰雅語想必也是一樣的概念,所以我能理解為何外國人在聽到泰雅語的報告時,雖然根本聽不太懂,仍有滿滿感動的感覺。我在美國時,一位生物老師也曾偷偷要我用中文在臺上報告作業,當時台下的同學用充滿震驚,又極其肅靜的態度,默默地聽完我報告,每個語言都有它的魅力,希望所有語言都能好好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