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泰雅人與生態的故事_第二篇章

北醫 林昕葳

· 2022線上課程【泰雅人與生態的故事-農業篇】

這次的主題為泰雅人與生態的故事的農業篇,以四個農作物帶出泰雅族的文化。第一部曲為小米復育的故事,小米為原住民部落中最重要的主食,種植採收與食用的技巧都是屬於祖先傳承下來的歷史,老師在講座中提到自己曾經與泰雅族的學生一同受邀到泰國的國際民族生物學學會演討會,在研討會中他們必須準備一段演講,是關於小米的故事。原先的計畫是老師使用英語介紹小米整體的栽種模式,但是如此一來泰雅族學生就沒有了話語權。後來他們想到一個方法,先請泰雅族學生以自己的泰雅語向大家報告,之後老師再以英文翻譯給大家聽。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大膽的嘗試,在一場專業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底下的觀眾都聽不懂的狀況下,能夠以自己的母語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家鄉是多麼自豪的一件事!另外,他的碩士論文也幾乎都是以泰雅語撰寫而成,口試的部分也是回到家鄉向部落的長輩報告自己的研究,與長輩相互討論,也代表著他們的知識被重視。 

第二部曲為香菇的故事,老師請到部落的朋友與我們分享颱風天打香菇的原理,香菇曾經扮演著「依賴」,指的是部落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以及食物來源,大樹倒下腐爛後,菌種孳生,進而長成香菇,經過原住民的辛苦採集、曬乾、烘烤後,最終外銷出去。而颱風天打香菇是因為雨量很大,能夠灌濕樹木,喚醒菌絲,而且溫度也很高,能夠提升菌種活動力,這就是族人的智慧。另外,烘烤也是有技巧的,必須日夜顛倒的烘烤,並且控制適宜的溫度,香菇的色澤才會漂亮,賣相才會好。除了栽種香菇的故事外,部落耆老跟我們分享了另一個沉重的故事,也就是過去與巡山府發生的衝突,原住民認為砍伐山林是長久以來的生活習慣,他們取之於山林,用之於山林,是非常自然而然的生活模式,然而政府認為他們的行為是濫伐山區資源,因此時常威脅恐嚇他們,甚至將他們辛苦種植出來的香菇全部破壞,一位族人最終忍無可忍,將巡山府殺害。雖然殺人的行為是錯誤的,但我很佩服他的勇氣,畢竟願意去與公權力抗爭是很不容易的事。 

第三部曲的主角為竹子,竹子在泰雅族的生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竹子有各式各樣的用途,包括食、衣、住、行、育、樂皆與竹子有密切關聯,而第一線砍竹子的人有一個外號叫做「竹鐮幫」,也就是使用鐮刀砍伐竹子的一群人。但是現在竹業慢慢衰落,部落決定將竹子使用在其他用途,也就是傻瓜農夫研究出的自然農法,利用在竹子根隙發現的微生物,代替肥料用以種植蔬菜及養殖雞群。如此一來,不需要使用化學肥料,以最自然的方式讓生物圈循環,也能好好利用因無法外銷而剩餘的竹子。 

第四部曲講述的是水蜜桃的故事,最初是因為拉拉山水蜜桃銷量很好,原住民才將它引進部落種植,不過種植水蜜桃是很費工夫的一件事,一開始是學習拉拉山水蜜桃的種植方式,必須種植在同樣斜度的斜坡上,並且要一顆顆套袋,好好照顧。不過能夠種出來,不代表能夠外銷出去,因此族人必須在辛苦照顧水蜜桃之餘,另外花精力到都市學習行銷技術。後來在老師的協助下,與部落族人成立了「小米方舟」,這個品牌關心小農的生計,致力於透過販賣商品,宣傳自然農法的理念,也促成了小農的團結。水蜜桃以禮盒的方式宅配販售,也解決了自然農法的高成本問題,另外,老師提到的「裸賣」是我近期很關注的議題,禮盒需要使用大量的包材,而且無法重複使用,非常不環保,也不符合品牌的自然理念。不過水蜜桃真的很脆弱,若是沒有好好保護的話,很容易受到擠壓,所以或許還是要好好思考解決的方式,才能安全將它運送到都市裸賣,但是無包裝這個想法真的很值得讚賞! 

看完了四個講座後,我領悟到原來看似簡單平凡的食物背後,竟然是那麼不平凡的故事,雖然沒有到部落親眼看到農作物,但這次的課程還是讓我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