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可惜因為疫情的緣故沒辦法到新竹尖石鄉的司馬庫斯部落走讀,不過透過這次的泰雅人與生態故事講座,也讓我認識到不曾接觸的泰雅文化。
第一部曲提到的故事為設立馬告國家公園的爭議,這也是我第一次聽到「政治生態學」這個詞彙,平時對生態學的印象大多都只會聯想到自然保育、物種、生態圈等,沒想到生態竟然會與政治有關連性。假如以一般民眾甚至是政府官員的角度,關於是否設立國家公園的這個議題,可能只會單純認為設立的話,就等於保護環境不受破壞。不過經過老師的解說後,我才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對居住在都市的人來說,設立國家公園,讓環境不受人為干擾是最政治正確的,這樣的情況下,長期居住在此地的原住民就必須被迫搬離土生土長的家園,離開這個由祖先開墾且充滿著文化歷史的居所,也無法遵循自身的文化,在此狩獵、採集,以原住民的角度來看整個事件,無非是侵犯了他們的權益。雖然同樣的共識都是在保育當地的生態,但雙方的訴求卻不盡相同,原住民希望能夠成立自治區,但這個提議已遠遠超過了現行的國家公園法,因此最終這個議題仍然談不攏,只好暫緩設立。
從這個爭議中我了解到也許在不知不覺中我們會太自以為是,盲從主流認為一件事情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這樣,而忽略了弱勢族群的意見,我們應該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一個事件,並且尊重彼此的想法,多加溝通,尋找雙方都覺得合理的解決方式。
第二部曲的爭議為櫸木事件,颱風過後櫸木被土石埋沒,原住民決議將櫸木運回部落,然而搬運過程中他們卻遭到警方攔查,而後以違反森林法及竊盜罪移送新竹地檢署偵辦。但原住民提出其實採集山區林木是族群習慣,並不是為了盜取高級木材拿去變賣,另外他們提出應該要擴大劃設部落傳統領域,現在設定的區域並沒有符合原先歷史傳承的部落地圖。種種的不滿因為櫸木事件一一被提出,他們團結一心走上街示威抗議,提出政府部門應落實原住民基本法,並且承諾劃設原住民自治區,讓他們能夠對自己的傳統領域進行全面性的管理,保障他們的基本權益。
這個爭議讓我反思到,也許天災不見得都是壞的,藉由這次風災所引發的爭議,讓原住民以及政府正視法律中暗藏的問題。時勢造英雄,因為原住民那勇於挑戰公權力的堅韌精神,最終讓部落權益問題得以改善。我很喜歡老師用雲上太陽來比喻災害,大家往往只會看到烏雲,而不會意識到危機也可能是轉機,撥開烏雲還是會有曙光。再連結到現在的疫情,除了經濟蕭條,染疫死亡者比比皆是之外,還是有好的那一面,這次的疫情讓世界看見了台灣的存在,也有越來越多國家支持我們進入世界衛生組織。由此可知,劇烈的環境變遷主要還是看每個人面對的態度,事情本來就是一體兩面,看待它的方式不同,結果也就會不同。
第三部曲是由扁柏盜砍的事件,引申出轉型正義的議題,這個事件是主要是南山部落的泰雅族人盜砍司馬庫斯部落的扁柏,剛開始聽到這個事件時,想說那不就是到法院解決就可以了嗎?依照法院判決的結果處理事情就可以了,但是在原住民傳統的規範中繳交罰金又或是判刑,皆無法真正讓犯人了解自己所犯的錯誤,繳完罰金或出獄後,還是有可能會抱持僥倖的心態繼續犯案,這絕對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泰雅族的法規中,有一項必須做到的叫做Sbalay,也就是俗稱的和解儀式,儀式中雙方部落會聚集起來,以頌唱的方式釐清真相,最終修復彼此的關係並宣示團結。這種理念也算是轉型正義的精隨,超越法律的衝突解決文化值得我們學習,我認為政府主張的轉型正義也可以參照這種方式來執行,政府與原住民不同知識體系的雙方坐下來,聽聽彼此對於政策的意見,豈不是一個良好的溝通方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