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放下、重拾與適應時代的變遷
老祖宗的智慧,不可違逆的禁忌,必須遵守的習俗儀式,這在不同的文化裡都有著類似的機制。那究竟是盲從的迷信,還是為了統治的愚民政策,又或者為了族群永續的利益,亦或是被巧合傳承的謬誤?此次「線上」山之行,從老師自己的解讀,以及多位原住民對於傳統文化的闡釋,我開始思考,所謂的文化,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產物。而文化差異,或許就是來自其中的變數改換。
許多神話中,都有說人類曾經飯來張口,但是因為貪心而開始需要勞動。
在泰雅中,是山豬的版本;而希臘的黃金時代,食物會從大地中長出,當普羅米修斯選擇給予人類獻祭過的肉而非白骨時,人類就要為了更多的資源而勞動。這些神話都可以看出人類族群擴大,覓食產生的困難。在泰雅的狩獵文化中,還有有占卜鳥希利克的習俗。第一次聽到這神話,還年幼的我,僅僅是覺得胡謅。怎麼可能可以透過鳥啼聲,理解今日狩獵的結果呢?然而老師提出了另外一種見解。人口成長,人們會為了安心而貪心,開始不受控制的採集過量的資源。但是在人人自危的情況下,大家明知過度漁獵的後果,但誰願意收手?於是某位智慧的長老,或者一群長老商議的結果,將控制的手法交給鬼神,提高制約性吧。希利克——畫眉鳥的叫聲,不論悅耳會者急促應該都是隨機的,將某一種說明成不吉利,那人們願意放棄打獵,欣然接受空手而歸。為了環境負載力而制定的規則,在其他文化裡也是擁有的。
傳統的印度教,或者其前身婆羅門教,是禁止食用牛肉的。牛,是濕婆的坐騎,代表豐盛與健康,不得傷害。然後有史料指出,在遙遠的古代,婆羅門教的高級祭司是嗜食牛肉的,還有許多環繞在牛肉上的儀式。但是統治階級後來發現,養牛的成本過高。養一隻牛的出肉率遠比其他動物低,消耗的草料與水源過多,間接導致荒漠化。因此,制定不得傷害牛隻的規則,這正巧與其寓意相符。另外,西方文明的發源地的西亞,後來發展出來的伊斯蘭教禁食豬肉,說其骯髒污穢。因為已經逐漸荒漠化的西亞,沒有足夠的水土可以豢養會跟人類搶食糧食作物的豬隻,於是將其貶低以避免養殖食用。禁忌,或許都是這樣定下來的。
泰雅文化中,有一個很泛用的詞——Sbalay。他的原意是找尋真相,後來被引申為相互理解,更被翻譯成「和解」。我認為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過程。語言文字本身就是會隨著使用而演化,在意義上會產生增減。Sbalay與華文造字六義中的轉注假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可能是因為大多數原住民的部落是分離的個體,相互保持著一定的距離。Sbalay比中文中的和解蘊含更多的含義。
「Sbalay不是一次就可以解決的,通常都是要一直持續地做。」衝突比想像中容易發生,曾經的朋友可能因為條件不同而又起衝突,其中必須尋求真相,人性的真相。Sbalay一詞也可以運用在狩獵之前與山林Sbalay。這樣的用法,更是饒富興味。將泰雅的大冰箱擬人化或者神格化與其對話,表明自己不會與取予求,只是要獲取此刻所需要的物資。誰會把冰箱裡的東西一口氣取出,然後讓他腐敗?
在山之行當中,有訪問一位小米媽媽。他致力於小米的育種與復興,同時重新連結啟泰雅與小米的羈絆。她說,小米的多樣性非常驚人,而不同的品種有著不同的特性。色澤、質感、大小,都有因應到不同的用途以及儀式。而從小米的多樣性可以看出泰雅的農耕文化。傻瓜農夫夏禾也有提及傳統小米的耕種方式。傳統上泰雅的農耕是偏向游耕,小米與竹林會交互栽種,並且輪替時會放火焚燒,藉此讓土地靜養。在游耕的過程中,由於沒有定居於某一個土地,自然當地小米的品系就不容易保持,可能產生變種或者與野生種雜交的情況。倘若小米媽媽的工作持續下去,復甦出更多的品種,那對於人類學考古學一定會有很大的助益。藉由鑑定出不同的小米種,或許可以追蹤出泰雅部落遷徙的軌跡。
然而,那泰雅是怎麼跟傳統的小米脫鉤的呢?我猜想,這是時代造成的。
隨著更多的外來族群進入臺灣島,逐漸侵佔原有的移動範圍,再加上日治時期的強迫定居與改耕種稻米。小米的傳統栽種方式慢慢被捨棄,與其相關的文化也慢慢被淡忘。可能是現今社會風氣的改變,對於異文化的尊重以及不同族群的文化自覺,像是小米媽媽等等的文化工作受到重視,這給予了邊陲文化喘息和復興的空間。文化的興盛,總是受時代影響。
而傻瓜農夫夏禾,則致力於自然農法的推廣。他為了健康以及土地,拒絕的簡便大量的做法,重視自然循環與重拾泰雅的傳統古法。由於現代農耕使用了許多不同的藥劑,許多做法都是挖東牆補西牆,重視一方時可能捨棄了另一部分。正如同在人體的用藥,平衡是很難外力維持,牽一髮而動全身。而自然農法是藉由微生物去創建一個有利於農夫的穩定微型生態系,自己達成平衡,不容易影響到土地。正巧現代人也開始重視環保與健康,與傻瓜農夫夏禾不謀而合。
傻瓜農夫與小米媽媽的成功,是對於文化保存不可或缺的。但是這樣的事情是有心就可以達成的嗎?我現實地認為,答案是否定的。文化是會被時代淘汰的。當狩獵的次數減少時,還有誰聆聽希利克的占卜?但是,如果要讓一個文化興盛,我認為是要創造他的需求,用市場去強化的存在。正如人們開始注重健康、商品背後的故事行銷或者地方特色,傳統、手作的產品開始成長。
文化始終離不開時代的條件,不論是創造、演變、消失或者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