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拖著剛確診解隔完疲憊的身軀出門來到了又濕又冷的基隆,開啟兩天的走讀。這一天的走讀相較於之前的走讀,感覺比較偏向實際去觀察當地居民實際生活的地貌,而不是只是聽解說去想像好幾年前的人曾經在這裡做了什麼。今天走讀的主軸,都主要著重在基隆的捕魚業中,一開始從漁港周邊地貌開始介紹,後來走進漁村,看著那些認真準備要半夜到漁市販賣的商人們,到最後走到了八斗子漁村文物館,聆聽著老爺爺分享他一生和捕魚相關的故事。
在這一次的走讀中,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地方是在八斗子文物館的時候。一走進文物館,裡面就擺滿了老爺爺花了很多年蒐集的各種捕魚會用到的工具,或著是很多以前船隻的模型,而每個文物的旁邊,都會附上一個小卡,去介紹這個文物在當年是如何使用或是跟文物有關的故事。雖然文物館很小一間,但是裡面的珍藏物卻很豐富,讓我看到平常很難有機會看到的東西。
而我對其中的某一項文物很有興趣。他是一個用看起來像是鋁或是不銹鋼作成的碗狀物,和兩片有點弧度的東西組成,我在第一眼看到該文物的時候,我大概可以猜測這是一個碗,但是我卻不是很確定旁邊兩片東西是什麼,以為這個可能是形狀比較奇怪的餐具。再問完老爺爺後,他就告訴我們這個是以前婦女在括海膽時會用到的工具,旁邊兩片形狀比較奇怪的東西是括勺,而會有點弧度是因為需要配合手部的弧度,這樣才會比較好握。
而在參觀完文物館跟聽完爺爺分享著他的故事後,其實我還蠻感動一個人可以因為純粹非常愛他的家園,不是為了金錢上或是其他的利益,而花很多時間也很努力的去保存家鄉的文化特色,並成立了現在的文物館,將八斗子的故事分享給更多人知道。在網路上有人訪問了爺爺有關成立文物館的原因,他說:「我覺得臺灣對漁村不太重視,我們標榜自己是海洋國家,但好像沒有人真的了解海洋。這並不是指官方文字敘說的足夠與否,而是對歷史文物和人物沒有足夠的記錄、重視及傳承。我想先靠我們的力量先慢慢做,未來希望有更多人進來參與,把力量擴大,朝實體文物館的目標來走。」
在現代的社會中,很少人可以不為了金錢利益,而那麼奉獻投入在一件事情上。我們都應該去學習爺爺的那種精神,可以這樣為了流傳八斗子的故事而做了很多的努力,如果大家都能有這種心態的話,就可以保存很多珍貴的回憶和故事給後代知道。
在這次走讀中我另一個比較印象深刻的事情是我們在實際走過漁村去觀察以賣魚維生的人他們的生活圈。在走入漁村前,薄荷就有大概跟我們漁村的人他們平常的生活習慣、漁村以前的歷史特色等等,而當我們實際走入漁村時,那時正是大約下午三點的時候,很多賣魚的人正在清點著魚的數量,以準備半夜到魚市場販賣。那時我們很幸運在漁村裡走走的時候可以實際看到賣家在清點魚數量的畫面,感覺很像在博物館裡面,聽到很多日常中不會知道的事情,但是其實實際上看到的是活生生的人他們的生活,是一個很酷的感覺。
這一天的走讀中,我們走了很多的路,可以說是真的上山下海,去認識了八斗子從以前到現在每個小角落的故事。以前在這次的走讀前,來到八斗子我只是為了看海,可能只是跑到潮境公園走走,或是到八斗子車站拍張照就離開了,但是在這次的走讀後,讓我學會了如何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八斗子,而不是只是欣賞風浪很大的海岸線,也讓我學到了很多小故事,以後再次來到這裡時,就可以將這些故事分享給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