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一之一10/8 天氣/陰雨
蟄伏於顛簸的公車,繞駛於灰茫茫的台北城,即使待超過一個月,我仍舊深刻的感覺到,這個城市不屬於我,我也不屬於這個城市,陌生的一切令不安在全身竄動、渲染情致; 探頭探腦踏入科教館,直上4樓達生物多樣性特展,映入眼前的,新穎又神祕的暗色調大膽魅惑勾引著我的好奇心,鑽入耳裡的,卻竟莫名熟悉起來,吊掛式玻璃罩子裡的可愛機械,嘰嘰喳喳議論著今天來訪的遊客,仔細傾耳一聽,是蟬鳴、是蛙叫、是蟋蟀的高歌,位於宜蘭市郊區的家鄉,對面是田,在無數個挑燈蝸居於書房、輕緩舒適漫步在田邊的的夜裡,這些蟲兒的密語總縈繞在耳邊,林益仁老師說,先讓我們自己走一遍,我便迫不及待逛起了特展—— 由簡到繁,是植物在幾億萬年來的生長軌跡,從原核藍綠藻到如今因應各種演化條件而生的蕨類、裸子、被子植物;如果我有一座花園,我想讓他們分散於世界的每個角落,不同的地形、不同氣候條件、不同土壤,讓它們在各自原生的家怡然自得,待我想去觀望它們時,再以行動,走踏於它們所在之處,不限於生態園區、植物園,道路邊的各式行道樹、 小花小草,也很值得佇足、與他們打招呼,畢竟,日日看著它們的存在,也在構築我對家的意象。論,生物的壽命,根據統計,大多體型越大者,因天敵較少,壽命越長,如弓頭鯨,這不足為奇,微妙的是,在彷彿沒有生物痕跡的深海與沙漠裡,竟存在著壽命年數超乎想像的生物,在展覽裡有相似物種但截然不同的尺度,為因應相異環境而演變的樣貌,一切的變化步驟皆有跡可循,在展覽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達爾文雀的模型圖,從Ground finch、Tree finch、Warbler finch開始分類,再由”吃”的東西把種類分得更細,當先前所學的片面突然具象化在眼前令人興奮驚奇;除了依照外貌,以行為與構造的差異與比較劃分從古至今的生物,經過展覽鉅細靡遺的解說變得十分有趣,即便沒有深厚的自然科學背景也能理解吸收,除了動植物外,展覽也提到了人類與自然界的互動,包括泰雅族的大冰箱——新竹尖石的群山,在使用資源的同時考慮永續與珍惜,另外,在互動中也不免悲傷的衝突,在展覽的尾端,一隻石虎躺臥在玻璃櫃裡,是曾被疾駛而過的汽車輾斃的紀錄與惦記,後來老師帶我們再走過一次,從一幅神秘的插畫開始,插畫裡的動物與人類共享所有空間、沒有隔閡,雖然虛幻,但卻是很美好的想像;在科教館裡,我得到好多好多,像是走進百科全書一般,是我非常喜歡的體驗。
下午的行程大夥在大稻埕集合,我對大稻埕的最初印象是台灣有一部電影名叫大稻埕,呈現日治時期大稻埕的樣貌,初次到達此地,對此地發生的歷史渾然不知,有另一位解說員帶著我們走讀解說大稻埕各個地方的歷史意義,但因氣候不佳、環境嘈雜、雙腳不斷停停走走而痠痛不已,也可能因這並非我熟悉有連結的地方,所以吸收的內容與反思有些破碎,據解說員說明,臺北橋原為火車經過的地方,亦有連接水路是在台灣史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穿梭在各個牌樓之間,不停尋找著大漢溪的定位,迪化街是藥材、茶業的集散地,解說員特地提及了幾間別具代表性的建築,葉晉發碾米業記錄著碾米廠與時代的更迭、張協成石場,簷口下的浮雕及寬大的門窗,是為了方便石材進出,在現代無法想像的打石業亦曾在大稻埕興盛過,還有改造成咖啡廳的順天外科醫院,典型洗石子四柱三窗形式,並有於中央鑲嵌盾形飾之幾何樣式女兒牆,表述了中西合璧的建築型態,我對南街殷賑這幅圖畫印象深刻,因為這幅畫試圖還原了大稻埕輝煌的故事。
行程的尾聲,我們經過施建仁董事長的至善堂,並在導演豆花結束第一天的行程,查看資料才發現原來兩者之間的淵源十分深厚,兩顆真誠與善良的心聚在一起,成為大稻埕的一絲暖流,流動不歇,大稻埕之於我,是熟悉又陌生的歷史,我希望我能在往後的日子裡再多了解此處一些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