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陽驟雨、台灣的最北方,有著與首都截然不同的風光,台北吵雜而快速的步調與純樸而慢悠的基隆形成強烈的對比,公車一小時抑或火車幾站,一眨眼就能看到南轅北轍的風景。雖然基隆西化迅速,許多設施也隨著政府翻新、現代化,透過繁榮的廟口夜市和海洋廣場就可知道,但依山傍海的基隆其實還有許多小村落保存著昔時質樸的漁村光景。
以往我當基隆為中繼站,無非是轉車至金山石門或瑞芳九份旅遊,基隆在地行程就會是看看海逛逛夜市走馬看花…… 波濤洶湧、畸形怪石的岩石海岸,變幻莫測的氣候導致瘋狗浪頻傳,這是專屬於基隆的風景,我穿上先人巧妙的發明---草鞋,綁好帶子準備踏入潮間帶認識其中的奧秘,看似晴朗悶熱的天氣,誰知道風浪很大,好幾次的大浪襲來,甚至沖到我的大腿,而其間透過導覽員解說,我認識了石蓴,一種可以生吃的藻類;認識各種螺類和蟹類、藤壺和海蟑螂,潮間帶是個風險極高的生存環境,要忍受一波波大浪的沖刷,退潮時要擔心不被曬死,因此生長在潮間帶的生物發展出能忍受潮間帶的功能與特性。經過潮間帶的認識,我發現其實我住的地方很好,要知足,不會受天氣的影響也不會被他人侵擾,已經很幸福了。
隔天早晨,老師帶我們到正濱長老教會體驗他小時候的回憶,第一次做禮拜,連教會都沒踏進去的我,第一次拿到厚厚的聖經、聖詩,跟著教會眾人唱聖歌,才發覺並不是要唱英文,而是用方言來唱,我大感驚訝。可能是我對禮拜沒有興趣,而今天又很早出門,我一邊聽牧師講故事一邊搖搖欲墜,快睡著的我卻不敢在莊重肅穆的場合把眼睛閉上,只能趁低頭禱告時小憩片刻。 下午老師帶我們到教會對面探索正濱漁港的昔日風光,原本巍峨的漁會大樓至今變成一棟孤零零的廢墟,從前位於漁會大樓旁的魚市人潮熙來攘往,販賣聲此起彼落,而今魚市拆掉,漁港成為停靠船隻的區域,只剩幾名外籍勞工修葺設施和稀稀落落的釣客等待魚兒上鉤。這時老師開始講起了故事,以前的漁民因為出去一趟生死未卜,所以每當回來,就會拿賺到的錢及時行樂,像是去台北北投的紅燈區,而從古至今都有一句俗諺:「活的死人,死的活人」活的死人指的是礦工而死的活人則是漁民,聽完這一段故事,我的心情頓時變得很沉重,覺得以前人討生活真的很不容易。
令我驚訝的還有最近成為網紅打卡景點的彩虹屋,從對面看上去真的很漂亮,繽紛的顏色對比殘舊的漁港別有一番趣味,而這是政府的翻新政策之一,打破基隆帶給人們的印象,灰暗的天空加上長年被大雨洗刷的房屋,令人感到不舒服且陰鬱的感覺。而聽老師解說才發現彩虹屋原為倒機油入海,處理廢棄物的地方,小時候的這裡被視為骯髒的地方,誰也不想通過這裡,往往避之唯恐不及,老師小時候經過這裡還不小心滑倒,弄了一身機油,還慶幸沒滑入海裡。
經過這兩天的基隆行,我又對基隆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不再只是表面的風景概述、美食探索,而是了解當地居民昔日的點點滴滴,因為我們這次的主題是家,一開始我以為只有人的家是我們要探討的,結果我們是連非人的生物也要認識,尤其是潮間帶的物種,他們的生存環境真的很險惡,看到它們為了活下去而衍發的各種功能,我真的很佩服,另外我還認識從前基隆的漁民生活,出門捕魚其實風險很大,人類只是大海內的一顆小芝麻,翻覆你及其容易,所以常常活著出去而不會回家,但他們為了生存就必須賭上命一把,所以我覺得漁民真的很辛苦也很危險,結束了兩天行程,不只是出來玩的快樂,還有沉重的心情,但最後也只能嘆氣並對自己現在的生活感到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