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第一天一早從正濱教會開始,這裡是老師說他小時候長大的地方,原先教會是在半山腰,經過時間的轉變和推移才變成現在鄰近馬路邊的位置。老師帶著我們從一樓開始慢慢往上講,從老師國中前家裡小小的空間,到後來搬到較大的地方。難以想像原本不大的空間中要塞下老師家中三位大人四個小孩------總共七個人的大家庭。不過老師後來也有解釋道,不是他們沒有錢買大房子,而是依山傍海的基隆真的就只有這麼大的空間可以住。我覺得蠻有趣的是老師說小時候當教會舉辦活動時,他們會透過小窗戶來看活動結束了沒、有沒有人陸陸續續的從樓上走下來,這對於現在不放棄任何瑣碎時間滑手機的我來說,這種等待時間流逝的方式很酷,或許那種期待著時間走快點,讓活動快點結束的心情是我們這個世代鮮少能體會的。隨後我們跟著老師的腳步慢慢的往上走,沿途老師和我們分享到:以前教會的存在就是現在小孩子們的安親班,鄰居知道自己家的小朋友放學後待在教會都很放心。小朋友們除了在教會玩耍外,在特別的節慶時也都會在教會中和大家一起度過。其中最讓小孩子們期待的就是聖誕節了,理由很簡單,因為聖誕節是他們唯一可以有正當理由熬夜的節日。在聖誕節前一晚,大家聚在教會內一起慶祝:發禮物、聚餐、交換禮物、吃火鍋等等有趣的活動,最重要的是晚上還要去報佳音。一開始在聽到老師說可以理直氣壯的熬夜時,我還以為老師說的熬夜是到三四點才睡,但老師後來說,他們的報佳音是沿著信徒們的家走整個晚上,這讓才剛到基隆不到半天手就冷的跟冰塊一樣、雨傘也被吹到開花的我完全無法想像老師們小時候到底是怎麼撐過整個晚上的,還是其實對於正港的基隆人來說,這點小小的風雨根本算不了什麼?再往上走老師和我們介紹到:基隆的房子棟與棟之前很常有門可以通,我覺得這個設計非常方便,認真思考一下:我如果在三樓,要去到隔壁的話,是不是還要走下去一樓淋個雨吹個風才能到?但如果兩棟建築間有們可以通的話,不只方便,還省時。最後我們來到頂樓,老師要我們看看基隆的景觀真的是沿著海洋靠著高山,現在很多我們所走的道路和參觀建築在以前其實都是海洋的一部分,這些都是先前的人們辛苦填海造陸還有開闢山而來的。教會的對面還有一棟很特別的建築------基隆正濱舊漁會大樓。會說這棟建築很特別的原因是:他的外牆是由「十三溝面磚」所鋪的,這種磁磚是在1920 年代由北投窯廠所生產的面磚,約有十三道溝痕而得名。表面的凹凸摺線相傳能讓整棟建築隱形,躲避敵軍的攻擊。其中的原理主要是為了避免反光,在戰時不反光的建築物較不會受到轟炸機的注意,起到一種保護的作用。
(十三磚)
最後我們來到漁港旁,在這裡老師和我們說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漁港時只要不是在魚箱內的魚都可以撿,因此有些漁工會故意打翻魚桶讓旁邊來撿魚的婦女們能撿魚回家溫飽,過程中雖然他們口中會對著婦女們罵髒話,卻不會去伸手把他們推開,放任他們去撿在地板上的魚,真是刀子嘴豆腐心呢。上半天的最後我們來到基隆正濱遊客中心,在這裡,老師利用立體模型為我們稍微解說一些地理位置和我們下午要去的地方。
(立體模型)
中午的午餐時間我們一起來到老師推薦的「河豚很多」享用午餐,這間店的裝潢很特別,我們就好像在防空洞裡面吃飯一樣,旁邊牆壁上還會有水流,是一個很新奇的體驗。而且餐廳內除了餐點好吃之外,在我們快吃飽的時候,老闆還來跟我們說他們要招待我們瑪格麗特披薩,讓吃素的同學也可以吃,真的是一家溫暖又令人會想再次光顧的好店,但唯一的缺點就是這裡的餐點價位對於學生來說有點高。
(午餐)
接下來我們沿著和平橋來到和平島看考古的古蹟和小小了解一下歷史,之後我們跟著老師的腳步來到市場,在這邊老師要我們閉上眼睛聽著他的描述想像:眼前一望無際的白沙灘和大海,沙灘上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在做生意,每個人都至少精通一國以上的語言……聽著老師講解,再和現實中傳統市場截然不同的樣貌比較,老師說的就好像在做夢一樣。最後我們來到彩虹屋,一邊吃由壽司米做的餅乾和布朗尼、喝著紅茶,一邊分享心得為我們這次的基隆走讀的第一天劃下句點。
(下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