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我加選上這門全球環境危機與永續發展的課時,並不知道原來聽起來很嚴肅的課程名稱背後,實際上是一門非常活潑,而且別具意義的課。若要說有什麼遺憾的話,我覺得是我沒有和我的朋友一起選這堂課,如果這堂課能和朋友一起上課,一定能夠留下不少美好的回憶,但也很幸運,我在這堂課中交到了好幾個新朋友,這反而是更難得的,也希望我在這段期間的所學所想都能夠對我帶來永久的影響,在未來能更透過特殊的視野看待環境、看待生態、以及人類、環境與生態之間的關係。
這六天的走讀課程,始於那日的大稻埕。
在完全沒有熟人的捷運站中,等待著一整天的走讀課程來臨,因為沒有參加過也沒有聽過其他學生的心得,所以對這種形式的課程是抱著緊張又期待的心情。第一次的走讀中,除了北醫學生之外,甚至還有外籍學生一起參與,看到他們,心裡其實有點複雜,居住在台北將近二十年,從來沒有以像在這堂課中走讀的方式來去閱讀街道,像在第一日上午我們走讀的大稻埕,對於住在台北的我來說,其實大稻埕是放假必去的景點,不過在以往,大稻埕對我的印象僅只於在老街吃吃喝喝、古色古香的建築而已,來訪了這麼多次,從來沒有去想過說到底這些建築的歷史意義、每個牌樓立面背後的故事,或是腳下踩著的地面在幾百年前又是誰曾經踏過,反觀卻是外國的學生正在和我一起學習大稻埕的歷史過去,顯現出我們在過去對這塊土地的忽視,或許,大稻埕會被安排在第一天有它的道理。這門課的名稱是「全球環境危機與永續發展」,而要是我們連能夠觀察自己的家、自己周遭環境的能力都沒有,那到底要怎麼以宏觀的視野來看全球環境的危機,甚至也無法以長遠的視野看到未來的永續發展,因此我學習到了應該要具備對環境的敏感度,應該要主動去認識屬於我們的家園。
而在第一天上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稻埕的慈聖宮那裡。在廟裡居然可以看到「怡和德敬立」的字樣,彷彿可以見到在那個時代的文化包容性,慈聖宮是當時的三大洋行捐獻的建立的廟宇,想當然的廟宇的曾叫信仰是多數滑下的佛教,但即使是和西方所信仰的宗教不同,他們卻也是非常尊重當地信仰,幫助當地的人民建立這樣子的信仰場所,很令人動容。當時在廟前介紹的時候,甚至所有人找了很久才看到那個小字樣,在人來人往的廟口市場前,彷彿更顯得渺小,但卻是足以代表一個時代的意義,也許在日後到訪廟口市場時,也會同時在這廟宇前駐足。
下午我們來到了士林科教館的生物多樣性常設展,這整個展有一個主題,叫做「Homing找家」,也剛好扣合了這整個走讀的主題,也就是家園,人類和自然的關係就是一直在找家,人一直都是渴望自然的,即使是居住在水泥叢林中的人們,也總會適時地去回歸大自然,將自己交還給最初的空間。人類的家就是萬物的家,應該是萬物共存和平的希望星球,而現今,我們正在失去著這個屬於萬物的家。在這個展廳的一開始,放置著各種會發出聲音的木製樂器,這些樂器模仿著自然中會發出的聲音,像是我聽到了鳥叫聲、蛙鳴等等這寫我早已忘記、但卻又熟悉不已的聲響,原來我也正在找家。這個展覽充分地把生物多樣性展示出來,尤其是我認為把生物的真實比例呈現出來讓人非常印象深刻,其中最有趣的就是侏儒狨以及旁邊的螳螂,一半大家都會認為靈長類一定會比昆蟲要來得大,但在這兩個物種之間,螳螂卻比侏儒狨大得多,其實非常震撼,又一邊讚嘆自然的奧妙,而我們人類正在破壞的就是這個充滿生機的孕育力,讓人不由得好好反省。在展覽的後端,也有著除了各式各樣的生物,也有著各種議題讓我們思考,像是人類對動物的剝削、過度捕撈的影響、以及正在致力於復甦物種和永續環境的小米媽媽和傻瓜農夫等。
我覺得在走讀課程的第一天內,我就充分地學習到了非常多的知識,從我本認為很熟悉的街道到我未曾了解過的生態展覽,這一切都是在讓我們學習如何主動的去認識自己的家園,讓我們學習如何去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