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落生活的兩個晚上都能感受到與自然共生。
共生,有許多形式,有競爭的,有雙贏的,在部落中我所感受到的是與大自然共生,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最後回饋也是於自然,循環下去。
以種植小米為例,從最初的播種小米,默默地栽培與照顧,最後的收成,將小米作物脫離,脫離後去穀去殼,才成為真正可以吃食的小米,從生長到最後收成,是取於自然、用於自然的過程,將小米脫離而留下來農業廢棄物,芭翁告訴我們,這些東西會變成之後種植小米的堆肥,此部分為回饋於自然的過程,在這個循環的背後,種植與收成小米都有儀式舉行,可以知道除了與自然共生之外,更帶有文化上的意義。
當芭翁在路上帶我們去採野菜、採天然調味植物,像是採摘川七,芭翁告訴我們儘量採摘大片的川七,還在成長中的川七先留著,以利它們生長;像是土肉桂的種子,芭翁告訴我們,不用採摘太多,先以有落果的果實為主,是因為有些果實可以給小動物們吃食,介紹路上的野柿子的過程中也是,阻止小朋友玩耍的心態,告訴部落的小朋友,要將這些小果實們留給小動物,可以讓小鳥、松鼠來吃食。與芭翁的對話,可以感受到田埔部落的族人們不僅與環境共生,也與其他的動物共生。
與自然共生、與動物共生,共榮與共存,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