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圖上來看,新北市到桃園市,我以為跨了一個縣市的距離很是遙遠,所以我很早便出門,搭上火車後又在鶯歌火車站轉乘公車來到大溪,沒想到抵達時間比集合時間早了足足有四十分鐘。
突然有了這一段空檔,我們也沒白浪費,跑到老街裡的菜市場一探究竟,叫賣聲、剁肉聲、談話聲......,在菜市場裡總能體會到台灣最美也最真實的人情味。這裡的菜市場有擺售各式各樣的東西,比較特別的,是許多蔬菜、點心都是攤販們自己栽種和製作的,我嚐了幾塊粉粿,不管是單吃或蘸著蜂蜜吃,都不會讓討厭死甜的我覺得膩。之後麗雲老師和益仁老師又領著我們逛了菜市場一次,看著老師們和攤販的一來一往,像是多年認識的好朋友,氣氛十分融洽。
以前和家人來過大溪老街幾次,都是在週末來的,所以我記憶中的大溪老街都是「人擠人」,這次挑選在早上九點踏訪老街,可以一覽無遺街道風貌讓我好不習慣,但我也舒服許多,更難能可貴的,是我得以看到那些只有在早上才能好好看、好好逛的傳統商家,這是專屬於「早起鳥兒」的一份禮物。望過去,一排似曾相識的街屋立面,瀰漫著巴洛克時期的氣息,這一切都要感謝日本人的「強迫症」,強制實行街道改正計畫,如此好看的街景因而誕生。部分的街屋上還有鮮豔顏料揮灑的痕跡,聽老師說那是因為當地居民舉辦街屋美化競賽(拔得頭籌的街屋外寫著「榮泰」二字,柱子上貼上絢麗的花磚,店內在販售碗粿)我想,在地人都很熱衷的投入街屋保存的行列吧!
和早期的大稻埕相似,「大溪」這個地名,顯示了附近流經的大漢溪在當地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甚至可說是大溪商業、文化、生活模式的底蘊。站在大溪城隍廟外往下看,河階地形清晰地呈現在我眼前,沿著河流上游望去,甚至可以看到一點點石門水庫的身影。這條溪以前作為貨運交通的通道,茶葉、樟腦、米、鹽、木材的流通帶動大溪的經濟發展,有許多外地人在此融匯,進而促成「臺車」的發明,跟我所認知的車子不太一樣,臺車看上去是以竹子製成,能載運的量也有限。
另一件可以見證溪流與一個地方的發展息息相關的事與「放流仔」有關。在大漢溪上游被砍伐的木材可以沿著大漢溪順流而下,一群「放流仔」負責放流木材,與木材一起移動,這項職業隨著石門水庫落成後漸漸消失。每一項公共建設的興建總是伴隨著歡與悲,背後往往藏著一些難以讓人發覺的犧牲,此時權衡其中利弊就變得很重要。
欲深入瞭解當地居民的生活,走進社區小巷內是最快速的辦法。走進蜿蜒小巷裡,陣陣熟悉的洗衣精香味飄來,讓我確定這裡是住宅區。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有兩個:穿瓦衫和天然洗衣場。穿瓦衫是一種長相特別的瓦片,是在瓦片中間釘上竹釘,是為阻止內部的夯牆快速風化和雨淋。我蠻常在雲林鄉下看到夯牆,卻沒看過穿瓦衫,所以感到挺新奇。洗衣場,座落在一處毫不起眼的地方,因為裡面沒有開燈,看不清楚內部的樣貌,但聽說天然洗衣場的水源是自地下冒出的溫熱湧泉,在這裡洗衣服肯定很舒服!
漫步到大溪城隍廟,這裡也連接到老街的尾端,但依舊人聲鼎沸,很多看上去是信徒的民眾持香拜拜,我也跟著拜拜以祈求家人平安健康。每年在城隍廟會舉辦場面盛大的祭典,許多到外地打拚的人亦會藉此時回「家」共襄盛舉,一群擁有類似生活背景的人凝聚在一起的畫面,很能打動人心,更彰顯了「家」存在的意義。
走進六廿四故事館,一面面牆上記載著大溪的故事,中間也擺設了做工精細的模型讓我們更了解當地的特色建築,種種事物都讓我在在相信:除了家喻戶曉的豆乾,大溪這個旅遊勝地其實還有我們不知道的一面。
接近傍晚時分,大溪老街熱鬧至極,人群的融匯自古至今一直在大溪持續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