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泰雅族的領域--尖石鄉原住民文化館
行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可以看到泰雅族人與環境的相處之道,進而瞭解大冰箱的概念,到了尖石鄉原住民文化館,彷彿是在告訴我們,從這裡開始,就要慢慢浸潤在泰雅族的文化傳統中了。
此處新增文本段落。
傻瓜農夫的家--三一自然生態教室
我們參訪的第一個重要地點就是三一自然生態教室,由夏禾夫妻認真經營的傻瓜農場,這個農場充滿與大地共生的智慧,迎接我們的的點心就是「有機雞蛋」,與其他雞蛋最大的不同,是可以感受出蛋殼比一般雞蛋還要堅硬,在撥蛋殼時就有顯著差異,其次是蛋的味道較為濃郁,雖然無法明顯說出「蛋」的味道是什麼,但具體來說,如果拿來做蛋捲,那肯定一道蛋香迷人的點心,至於這個雞蛋的生產過程,在下午的參訪中也得到解答,原來除了吃得好(酵素飼料和天然穀物)及住得好(飼養密度降低及友善環境)之外,就是對雞隻養殖的態度,如果經營者把雞隻當成生產的機器,只追求產蛋率,那雞隻就會是工具,如果經營者雞隻當成是合作的夥伴,一起追求品質,那雞隻就會是產品的代言人。而我絕對相信,當經營者用不同的角度對待雞隻時,牠就會用不同的品質回饋給經營者。
大冰箱前奏曲--自製竹筒餐具
雖然行前有交代要自備餐具,但到了三一農場,才發現派不上用場,因為夏禾帶著我們到竹林,砍了幾段竹子,教我們要利用天然材料製作餐具。竹筒飯是大家印象中的原住民美食,相信很多人都吃過,但其實竹筒不只是炊具,利用他分節中空的特性,我們製作成盛裝食物的餐碗、盛裝飲水的杯子,以及夾取食物的筷子,讓我們慢慢體會到,大自然不只是食物的冰箱,連餐具都幫你準備好了。
石頭上長出來的蔬菜--礫石菜園
第一眼看到菜園的土地,實在很難相信這種灰色的土壤,甚至稱不上是土壤的地質(幾乎都是礫石),怎麼可能種的出可食的蔬菜,但映入眼簾的,卻是難以置信的事實,一顆顆翠綠又健康的蔬菜,就出現在我們的眼前,這是如何做到的,土然改良?化學肥料?一連串疑惑油然而生,不禁想趕快向夏禾尋找答案。原來微生物及酵素的運用是植物成長的關鍵,蛋殼炒過後再加上天然醋浸泡,靜置一段時日後,就成了植物成長的肥料,澆在植物上,不但克服土壤貧瘠的問題,也讓蔬菜翠綠又鮮甜,生食就可嚐出獨特的鮮味,我們的午餐就是現採的翠綠蔬菜葉包熱騰騰的烤豬肉,那滋味還真是美妙。
至於如何克服蟲害的問題,夏禾也利用昆蟲的特性,在菜園兩個角落設置廚餘桶,將不完整的菜葉、無法再用的食材放入,加上酵素,讓大部分的昆蟲至此覓食,以欺敵及誘敵的策略吸引昆蟲離開菜園,避免損害菜園中的作物。
農事好幫手—夏禾的微生物
「竹林的土壤,就有很多好菌,因為竹筍甜度很高,所以我會從竹筍上面的土壤採集好菌」,夏禾如此說道。夏禾將菌養在菜園與雞舍旁的屋子內,外觀就像是一堆一堆的土壤,雖然肉眼看不到微生物,但當我們用手觸摸土壤時,就可以明顯感受到溫度的不同,一陣陣溫暖的觸感傳達至手心,夏禾說溫度約有50度,這也是菌種存在的證明,我們看不到卻摸得到,而養好菌是種植植物的關鍵,夏禾沒有相關學位,卻透過實際經驗及遠赴韓國取經,克服無諸多困難來完成他的夢想,著實讓人佩服。夏禾說,他的夢想是可以建立一座農場,所有的食物都來自於農場培育生產,透過循環再將廢棄物轉換成生產的養分,沒有浪費也可以自己自足。
原住民生活經驗—氣候的判讀
夏禾對氣候一樣有著精準的判斷,看著遠方雲來,他斷定馬上要下雨,催促著我們行程加快,原住民憑著生活經驗與智慧,累積對高山氣候的判斷,這也是農耕於漁獵所必須具備的知識。下午果然起霧,我們就在霧中返程,雲霧飄渺之間,結束了第一天的課程。
石上湯屋遠眺冰箱—大冰箱與封冰箱
經過在煤源教會的一夜好眠,隔天我們至石上湯屋上課,在此處視野良好,面對寬闊的樹林,林相清晰,桂竹林的界線非常清楚,老師在此說明大冰箱的概念,並說明相關制度如何讓大冰箱變成了封冰箱。
看著桂竹林,老師再從食物地景的概念延伸至原住民游耕的歷史的由來,尤其小米田的耕種最為重要,當小米田進行耕作時,田邊周圍可以種植蔬菜,提供族人澱粉、膳食纖維的來源,若搭配漁獵而來的動物、魚類,則可以補足蛋白質、脂肪的需求,達到自給自足且營養均衡的狀態。而根據資料顯示,小米含多種維生素、氨基酸、脂肪、纖維素和碳水化合物,營養價值非常高,一般糧食中不含的胡蘿蔔素,小米也有,特別是它的維生素B1含量居所有糧食之首,所含鐵量很高、磷也豐富。且小米耕作原本就存在於部落,復耕對部落環境低衝擊極低,此外,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上來看,小米是許多原住民族群的傳統作物,包儀式祭典甚至是傳說故事,都與小米有相關連結,故藉由小米的復耕,可以試著打開大冰箱的門。
黑豆採集--勞力合作的精神
這次行程的最後一個活動,是跟著夏禾進行黑豆採集,黑豆可以作為烹調時的調味香料,也可以作為烹煮的食物之一,以往原住民在冬天烤火取暖時,會將黑豆加入豬腳置於柴火上一起熬煮,完成便是適合老年人食用的營養食品。黑豆採集是需要耗費許多勞力的工作,以往部落會有許多族人共同合作完成農事,當有需要勞力時,一起到某人的黑豆田進行採集,加快採集速度,當自己的田有需要時,也會有其他族人一起來協助,這種概念,也許就是現代農業合作社的雛形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