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第一天
走讀課的前一天,為了能趕上基隆兩天的走讀課程,我乘坐高鐵從台南回到台北,那時的我尚不知道我即將面對南北的超大溫差。早上九點,走下車的那刻,瞬間被迎面而來的寒風包圍,那寒風刺骨的感覺在現今逐漸暖化的台灣很少見,因此印象深刻,我也將這份來自基隆的招呼當作課程的一部分,用心感受。我們在正濱教會門口集合,等到同學人數魚貫地進入教會後,老師開始分享一些事情關於這間教會的事情,我能感受到老師在講課時眼睛所散發的閃閃火光,基隆是他的家,真正意義上的家,他們一家三大四小住在教會,老師就像一位東道主,熱情的介紹著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應是兒時回憶在老師腦海中翩翩起舞。正濱教會位於基隆的信義區,在此處正值繁華年代時,同時期的信義區還是塊塊農地,這也讓我們深刻感受到時間對於空間與環境的影響;而經歷三次不同的課程,有不同的對比後,也感受到空間與環境對我們的影響。
由於老師小時候沒有手機、電腦等現代娛樂設備,小時候需要小朋友自己發揮創意來玩耍,而教會在「玩」上承載了老師許多回憶,尤其像聖誕節的時候,教會會有表演活動、送禮物活動與送佳音活動等等,基本上12/24是不會睡覺的,甚至一些不是信徒的人們也會在那時聚集在教會中,一同分享幸福與快樂,因此聖誕節是老師與基隆當地小孩們最喜歡的節日,同時也是兒時記憶中最為深刻的。
正濱教會的功能並不僅限於當地的教會活動,他在基隆濱海一代扮演非常重要的社會角色,例如它是許多人溫暖的家,老師與家人們住二樓,三樓是學生宿舍,這些宿舍會便宜租給拮据的學生,男女各二十個,教會提供了流浪人們溫暖的大空間,讓人們能夠結交朋友,甚至成家立業。對於許多人而言,教會是一個像是家一樣的存在,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認識完正濱教會後,我們勇敢的走出門,迎接基隆冬天濱海的冷風。走了一陣子後,老師問了我們一個問題,現代漁港跟傳統漁村有什麼差別?事實上我原先並不知道正確的答案,老師後來解釋,現代漁港較講求規則,例如現在漁船有編號,是不可亂停的。老師還講起了讓我感觸非常深的在地小故事,窮苦的人們會撿漁工遺漏在路上的魚,漁工很忙通常不會回來撿掉在地上的魚,甚至有些漁工自身也是辛苦人,會故意推倒魚箱讓窮人們撿,雖然依然用惡劣的口語罵撿魚的人們,但內心其實是希望大家能夠吃飽,形成特別且溫暖的互助現象,這同時也是我在此趟旅途中,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個小故事。
在吹過基隆12月的冷風後,老師帶我們到「烏龍派出所」,總算能暫時待在暖一點的空間了,三樓有基隆漁港附近的模型,老師透過模型介紹這一代的一些小故事,各行各業背後的辛勞(礦工、漁民)、小漁民的日常彷彿都能在這個小模型中找到自己的一塊小天地。
在課程的最後,老師帶我們全部人到一家咖啡店坐著休息,討論這一些有關於這門課的事情,我才知道原來這門課即將從北醫中絕種,聽完感到蠻可惜的,因為未來北醫的學生就不能體驗並喜歡上走讀課程了,聽了聽所有同學們對於這門課要改善的地方可以發現,其實這門課已經有蠻完善的制度了,大家普遍都能接受且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