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鏡子森林—馬告、櫸木與扁柏

臺北醫學大學 臨藥四 賴奕晴

· 2022線上課程【泰雅人與生態的故事】

馬告

這學期的課堂中,老師一再強調生態學是一門「家的學問」,可將其視作「所在之學」。不過在這次演講之前,對於生態學這三個字,我的理解始終停留在科學的層面的解釋,準確來說甚至只是高中生物課本中一些專有名詞的拼湊。我所能想像的,就只是動植物與棲地之間的關係,每當身邊有人談起生態,常會有種生態位於我千里之外的感覺,覺得自身與生態平時似乎是毫無交集。

演講一開始,老師提出了生態學的許多觀點,如深層生態學、社會生態學、文化生態學、政治生態學等等,才發覺自然生態與社會人文其實是緊密連結的。其中,深層生態學的主張讓我思考,其實自己一直以來對於生態的想法,都是建立在以人類為物種中心的基礎上。若是退一步以全景視角看待整個生態系,我們與其他物種皆僅是構成自然界的一份子,其他物種的生命也都有自身的內在價值,並不是以是否符合人類利用需求而決定價值高低。而政治生態學的註解則是探討權力是如何穿梭於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從沒想過的概念,乍看之下生態環境好像成了某些人的權力遊戲,但權力在適當的分配與控管下,能為人、生態帶來保障與守護。而如何藉由對話、協商來超越對立,達成永續發展與共榮,一直是個難解的命題。就像馬告國家公園的建立規劃,在取得各方團體共識的過程中面臨重重困難,但或許馬告森林就如同老師演講中所比喻的,像是一面鏡子,它照出了不同眼光、不同意識形態、不同價值觀,甚至更照出了以往缺乏發聲管道族群的心聲,也期待有一天能夠引領社會走上更光明的道路。 

櫸木與扁柏

從這兩段演講中,分別由櫸木事件與南山扁柏盜採事件出發,講述原住民的「傳統領域」的形成與界定,也對於泰雅族群的分佈、遷移的歷史更加認識。

從櫸木事件中看到的,一開始是針對櫸木本身認知的差異,究竟是國家的財產,還是上天的賜予?我想像那三位族人起初被告的情景,實在是滿令人痛心,但經由事件的演變,也開啟了泰雅族部落與政府的對話。演講中老師提到,在協商的過程中,耆老們口述部落歷史,劃設地圖、界線,並介紹泰雅族舊有地名含義,我覺得這也算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事,因為這讓他們的子孫甚至是外人,能更了解部落的文化,同時理解他們對土地利用的觀點與精神。

然而,2005年的櫸木事件至今十幾年過去,我們國家針對原住民的「傳統領域」的生態資源利用,仍未制訂出一套清楚的辦法,針對「共管」或是「自治」,也還並未達成共識,而櫸木事件的結局,隨著族人被判定無罪,似乎也被視為單一事件處理了。

南山扁柏盜採事件發展過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泰雅族人的sbalay儀式。sbalay儀式是泰雅族部落內部及部落間的衝突解決機制,由面對真相到和解與團結。我覺得這個儀式背後真的是蘊藏著古老的智慧,在面對衝突時,他們的解決模式並非爭權奪利,而是在意識到部落間存在著的是彼此依存的關係,於追索問題根源的同時釋出善意與修復,我想這種精神便是講座中提到的「轉變正義」的最佳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