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山林與溪河・家

文/圖 楊以灣

broken image

我們居住的地方與工作的地方是分開的,此景是在工作的地方拍的,左邊遠處有房子的地方,便是我們所居住的小部落。在這裡生活著的人們,多從事農業,自給自足之外也是主要的經濟來源,原住民對於自身歷史所傳承的文化與習俗,在有些漢化較晚發生的地方,都還能看見原始型態的保留,而今社會上關於原住民的議題多以為槍砲、狩獵、動物保育等問題才重要,但事實上我們一直都知道「土地」才是原住民的最根本。

原住民土地流失的淺在危機,其實與保留地非法轉讓有非常直接的關連,以下引言為臺灣原住民第一位律師——楊志航律師,也是我父親,對於保留地轉讓的說法:

「保留地轉讓、轉租的問題早在民國30年初就出現,因為資本主義在民國37年時就開始長驅直入跑到山上,以一包米、一瓶酒...作為交換,例如像是仁愛清境農場、觀光地區,雖然土地登記所有者都是原住民,但事實上80%都在漢人手上...而後代原住民因為意識到當初長輩轉讓、轉租合約的不平等,開始爭取權益,但法官在法律與判決上的見解一直都十分不同,大致上可分為:無效說、非屬強制或禁止規定說、非屬無效說、區分說四種,雖各有其理論基礎在內,但事實上是十分混亂的,因為很多法官並不了解原住民的土地,也不懂這方面的法律,且此制度本身就十分混亂...因此,楊志航律師建議到,我們應該重新思考,為何原住民會一直買賣原住民保留地,而不是選擇守住他?這可能涉及到歷來政府對原住民土地的利用相關法規並未完備。導致身處經濟弱勢的原住民當有困難時只能非法買賣、轉租了...」

除了原保地轉讓之外,也因許多土地成為了林務局國有地,原住民實際能夠使用的土地是少之又少,儘管如此,他們在生活上的智慧是無法被剝奪的。

broken image

在我的觀察中,我們部落多為種植蔬果的農民,友善耕作的蔬果們(不灑農藥)除了最怕天災,另外就是野生動物的襲擊了。以前聽阿公說,每次清晨上山,都會看到一票猴子舒舒服服的在果園裡大嗑甜柿,阿公走後,果園由我父親接手,與Yaki(泰雅族語的奶奶)一起耕作,眼看猴子還是如此囂張,父親便想出了,將土狗養在果園四周的小工寮,抵擋侵入的野生動物,果真有成效!

這次山之行未能去到不同的部落,了解他們的生活模式,實在非常可惜,希望下次能有機會再去尖石的山上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