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從泰雅看農作「物」的啟示

北藝大 萬志軒

· 2022線上課程【泰雅人與生態的故事-農業篇】

以小米到作為開頭,老師提到泰雅人跟小米之間的關係,並以此解釋小米方舟計畫。不得不說這場講座其實是四場講座中最讓我感興趣的一場,在小米方舟的保種觀點中小米這個物種不只是小米也連帶泰雅族種植、採收、實用的過程。如同講座中提及生態文化兩者可能是不可分割的,「人之所以為人」也是因為跟自然界中「非人」締結連結而形成。系列講座前我也拜讀過「末日松茸」而這樣獨特民族誌的體現對我來說也格外迷人。 

在日治時期跟民國年間,政權的轉換也同樣帶動泰雅族的作物更替。從水稻乃至高冷蔬菜,小米這樣的作物也慢慢消失在部落中。同前述的名族誌觀點延伸,對我來說在消失的可能是整個以小米作為主食的泰雅文化。在老師說到小米燒墾、脫殼的那一段中,身體對於土地的記憶的想像非常迷人,讓我想到印度文化中濕婆神舞姿下的毀滅與重生。也像是傳統香菇的種植方式一樣,生死兩者合成一種無限的圓。但此種文化也在治權變遷衍的過程中衍伸出種種限制而被迫改變甚或消逝。Komin的事件也或許又驗證了上一個場次透過風倒木事件中所被提出的-或許林務局才是最大的山老鼠。政府使用不同於泰雅傳統文化的觀點傲慢自大的以人、自我為中心思考政策,進而擴大衝突。而在這個過程中所受傷的不只是泰雅人的經濟收入,也連帶衝擊傳統將一個族群文化步步逼向絕境,進而討論尖石山林間的歷史創傷或許如同分享者所提到的一樣「共管是權利分享與責任分擔」。 

「物」不單但只是物,物生產的過程也象徵著社會的過程及土地的關係,

如同桂竹一般,兩個物種間締結深厚的關係。又如同泰雅的社會系統及竹子的地下莖相互呼應,交織出穩固而扎實的結構,例如部落水蜜桃的銷售系統,透過部落的教會集結活絡了整個部落的經濟產業,即便後期水蜜桃跟其他產地有甜度落差部落水蜜桃產業慢慢沒落,但個個過程乃至田埔部落的靈恩運動都對部落互助的社會結構進行了一場辯證。 

而在最後一場演講中也提到部落最新的產業-奇異果。很剛好,在我邊看演講的同時我嘴裡也吃著紐西蘭的奇異果,所以讓我倍感新奇,從來沒有想過台灣有原生種的奇異果。特別是講者有說到奇異果的種植過程不同於水蜜桃使用大量的農藥、包裝,像使用微生物種植的桂竹一樣使用完全的自然農法種植甚至在種植的過程中可以讓周邊的植物生長得更好。這些為了「家」付諸行動的實力著實令人感動,也引思我們自身對於環保或許需要的不是更多口號,而是重新思考身為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的個體我們又該負起什麼樣的責任? 

「看見、揀選、實踐」面對問題我們往往忽略背後的問題,又或許面的這個社會或是全人類我們應該抱持著不一樣的想法,重新思考個人跟群體的關係。釐清自我價值與這個世界的不可分割性,對於戰爭對於疫病才能演示出不同於歷史中的種種悲愴結局。文末老師說提到的「愛」是一個認清我們對於生態危機的貢獻,對我來說是我們都有責任開啟對生態的感知,避免危機再次發生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