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著微風的微陰早晨,搭乘著客運前往集合地點的路上,看著一棟又一棟的高樓大廈穿梭過我的視野,不是我熟悉記憶中那故鄉雲林的山河與農田。踏入大稻埕的老街,才發現原來這座水泥叢林曾有一段富滿人情與文化的過往,也透過走讀更進一步發掘了大稻埕地區的種種不為人知的過往:台北第一家現代化醫院-稻江醫院的設立、連接兩間小學的天橋、為保存儒學文化而設立的地家補習班-洪儒堂等。而下午的科教館走讀不僅讓我對於台灣本土的自然生態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更發掘人類追求便利與物質生活的同時究竟對自然生態造成了多少負面影響。
在今天的走讀課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件事-何謂活著?或許大多數的人們都會認為擁有生命跡象即是活、失去生命跡象與意識即是死亡,然而回頭思考,生死或許並非如此的狹隘。孔子雖已不在世,然而其教學精神與仁愛的理念卻永久流傳至今;許多自然科學家諸如愛因斯坦也早已離世,但是他們的發現、提出的自然定理卻深深影響了科學發展與我們的生活。因此,不難看出「活著」不只是生理上,更是意念、精神與文化的傳承,生命會消逝,但是存在過的證據卻永不消逝。
而如何定義自身活著的意義?同安人從艋舺遷移至大稻埕,在老街留下的古樸建築與產業傳承或創新延續,正是這些人存在於這個時空的證據-淡水河的一段歷史文化發展。那我們現代人呢?在科教館目睹許多人為造成的生態破壞後,漂浮於海洋的塑膠微粒、因公路意外而失去性命的野生動物、人為盜獵而瀕臨絕種的犀牛……我們的生命意義就是如此嗎?
老師在課程中帶我用了批判性的思考方式來看待各項議題,例如何以定義人為的與自然的、野火是帶來毀滅還是生機?誠然,現代的便利生活就許多層面而言是犧牲了自然環境、資源所得,不過以不破壞生態的方式就只能過著十分不便利的生活嗎?我們現在已經能看見諸多改變的實例,不須冷氣即可擁有涼爽空間的綠建築、養殖代替出海捕撈、將廢棄物收集製成新產品再利用等。如此可見,做出改變需要的只不過是一個念頭,再加上實際行動,縱使個人的付出看似微不足道,然而當大家的努力聚集起來時,世界會產生的很大的改變,過去許多國家共同努力促成的蒙特婁議定書即對減緩臭氧層破洞的擴大產生了極其顯著的正面效應。
世界一直在不停地變化,每一世代、每一個體都有其獨有的生命意義與價值。在這短暫的人生中,我們所能留下的,是讓後世唾棄不已的殘破家園,又或是扭轉了一切自然破壞而光明璀璨的未來?我覺得,這是我們所有人都必須審慎思考並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