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是什麼,其實在接觸這堂課前,我不了解。與其看書或坐在教室聽課,「走讀」是用行腳去了解一個地方,親身去當地,聽它的故事,它的生態、人文、地理、商業…等,關於這個地方的一切。記得在報名的時候,朋友說沒去過大溪,我就跟他說:「我有去過欸,就跟其他老街那些長得差不多啊,深坑老街、金山老街…,反正都是賣小吃、道路跟店家有那種老老的感覺。」我是去過大溪,或許甚至不只一次,但那些都不叫「走讀」,而今天才是我第一次走讀大溪。
開始前,林老師就告訴我們,走讀的過程中,會有很多聲音,摩托車的引擎聲、樹上的鳥叫聲…,可能你會不小心被這些聲音帶走,但沒關係,就任由這些聲音帶你去聽它們的故事。我想老師要告訴我們的是,不只聽導覽重要,更重要的是打開我的五官,也打開我的心,去感受這個地方,感受「大溪」。
第一站博物館導覽,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殺豬公的故事。大溪每年都會殺豬公獻祭,十個姓氏每年輪流。老師突然提問:「為什麼要殺豬公?」這個問題我從來沒去思考過,我只覺得就像拜拜要準備食物一樣,就是要向神明祈求,所以要準備東西來感謝神明啊,但背後的意義,我似乎從沒去質疑或去多想。聽了老師的解說,我才理解殺豬公是件大喜事,包含一命抵一命的深深感謝及親手養育的不捨。很多事情不是盲然接受,需要更多的思考和質疑,才會有更深層的理解。傳統為什麼要傳承,如果沒有去了解,傳承的就只是一個行為、一個儀式,或許有人會因此覺得毫無意義,但這不是我們要傳承的,我們要傳承的是精神、是故事,唯有去完整的了解,傳承才有其意義。
黃老師和我們介紹的一些大溪的文化,也連結當地的生態。生態造就文化,其中的連結密不可分。我們站在高起的平地上遠望,右手邊看過去是平平的台地,左手邊遠望是高低起伏的丘陵,而正前方就是大漢溪,以前常在地理課本看到的河階地形,就如實的呈現在我眼前。中午覓食走進店家,也發現真的如老師所說,門口看起來小小一家,但走進去超級深,是長條型的房子。我覺得這就是走讀的意義,真的親眼看到,就會印象深刻,而地理、氣候、建築、文化…所有都是環環相扣的,才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大溪。
走在大溪老街,抬頭就可以看見每間房子上面都有精緻的石頭雕刻,是巴洛克建築的特色,老師邊走就邊指著雕刻上的每個小細節,每個小小的圖案都帶著不同的祝福,光一間房子門口就充滿好多故事。一邊走,我也發現,大溪老街的招牌好整齊啊,除了一些老字號從在已久的舊招牌,其他新的店都是用統一的招牌側掛在店門口的柱子上。以前高中上美術課,老師曾帶我們觀察過街景,並讓我們每個人自己設計一個小小街景,每間房子的外觀、顏色、招牌的樣式等都要注意,讓整個街景看起來協調,符合同一種風格,但我們知道,這是很難在真實生活中實現的,畢竟需要太多人的配合,而大家喜好又不相同,除非像英國那樣官方直接規定建築。不過大溪老街的店家居然能一起合作,沒有為了吸引客源而將招牌放大,或用醒目的顏色,而是統一用小小的招牌,並設計成符合老街風格的樣式,讓整體看起來古色古香,保留原本大溪古建築的溫度。
下午參訪了一間木藝店,體驗刨木屑,看師傅隨手就刨了一大堆,自己最上去,卻怎麼用力也刨不出來。一個木工師傅的養成,需要經過好多的訓練,練手藝前,更要練心,培養刻苦耐勞的性格,專心的態度,清空所有雜念。而木工師們做的每張桌椅,不管長寬高,都要落在魯班尺的紅字上,師傅說絕對不能讓別人坐在凶的椅子上。對這些細節的堅持,代表的是木工師傅的善良,每張椅子、每張桌子都是吉祥,都是祝福。
接下來的參訪,雖然因為時間緊迫來不及聽所有店家說他們的故事,但我能感受到他們對這個家鄉的愛,在傳承和創新間找平衡,為自己的家鄉努力,或許我們這些非本地人能做的不多,但有像黃老師這樣的人做詳盡的田野調查,有這些店家努力保留文化,我們只需要去聽他們的故事,多了解大溪,感受大溪,其實也是在為大溪的文化保留付出,這也是走讀的意義之一吧。
臨走前我問北藝大電影系的同學,迪化街和大溪老街同樣是巴洛克式建築,她卻覺得兩個地方有很大的不同,這個不同是什麼?其實經過一天的走讀,我能感受到兩個地點的不同,但總覺得藝術系的同學看東西,會有更多的層次,和我們也會有不同的面向,所以很想聽聽她的想法,也謝謝她和我的分享。這次的走讀大溪,不再像之前來大溪遊玩,吃吃喝喝逛完就走,只覺得是個美麗、豆干很好吃的地方,我聽到、看到、吃到、體會到更多的大溪,我不會再說大溪就跟深坑老街、金山老街…差不多,「大溪」,有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