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家的記憶

北醫 洪若雅

· 2022線上課程 【家園的想像】

 

線上同步課程心得。海。家園的想像 

很遺憾這一次的走讀課程最終還是無法實體進行,當初選擇這一堂課程最大的動力就是期待著到不同地方走訪,親眼認識不同的文化故事,不過由老師帶著我們以google earth的方式認識他的家鄉—基隆,俯瞰而下的視角更加全面與開闊,搭配著老師分享的故事,倒也是一種特別的經驗。 

我很喜歡老師在第二堂課中提到的道路的命名方式,這是一個頗為有趣的議題,一般會說地名是文化的產物,而路名我想也是一樣的,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年代背景會發展出不同的命名方式。像是老師提到基隆的忠孝仁愛搭配數字,或者是台北市中心按照忠孝仁愛搭配東西南北,這種極具政治色彩卻也代表著一段統治的光陰,算是比較規律的;許多鄉里鎮區、街頭小巷,他們的名字本身就紀錄了一段歷史,代表者一段故事,有一些來自附近的地景特徵、重要建築,有一些曾經是商品集散地可能會以當地的商會、洋行命名,有一些是以人、以產物為名,各式各樣的路名,反映出的是在某一個年代中,以這個區域作為家園的人們所重視的文化、觀念、價值觀與社會脈絡,或是寄託著對於生活所抱有的期待。那是屬於那一個家園的獨特故事。 

整個系列課程,老師不斷提出一個問題,什麼是家?在第一次的課堂上,我們這一組的答案是「溫暖的、能夠讓你有歸屬感的庇護之所」,而其中歸屬感與溫暖,大多是來自於發生於此的故事。在這裡生活留下來的痕跡、發生過的種種會一點一滴形成羈絆,將我們與腳下這片地域緊緊的聯繫在一起。故事,是一個家園成為家園必不可少的因素。諷刺的是,就像老師說的,我們住在家園,但是大多數人關心別人的家園,卻忽略了自己的,我們到訪不同的觀光景點,探索不同的文化,去嘗試、體驗別人的傳統技藝,卻從來就忽略身旁,不曾探索過自己家園的故事。 

因此最後我想要來整理一下我的家園記憶。我小時候住在深坑,那時候的年紀還太小,大多數回憶都不太記得了,最有印象的,就是台北市動物園前面的那片廣場,每次跟著媽媽去接哥哥、姊姊回家,媽媽就會把車子停旁邊,放我們三個小皮猴下來玩。那時候總覺得這個廣場好大好大,怎麼跑都跑不到盡頭,與哥哥、姊姊嘻笑玩鬧、互相追逐,身旁是媽媽溫柔的身影,一直到今天,每次經過動物園的那個廣場還是會會心一笑。 

後來搬到新店安坑,算是大台北地區比較偏遠的地域,我們住在一座美麗的丘陵上,四周也是群山環繞,我最喜歡每年的五、六月,撇頭一看,就能見到隔壁滿山的五月雪,一簇一簇綻放,美不勝收,絕不比那些以桐花季著名的地區差;而到了夏夜漫漫,山腳下有個小不起眼的小路口,通往一個生態園區,是新北隱藏版的賞螢秘境。春天時,各家的櫻花爭艷,下午放學,我們總會去社區繞個一兩圈,許多鄰居也在這個時間出來散步、帶小孩出來運動,是整個社區最熱鬧的時候。不過除了這些社區周圍,獨屬於我們家的記憶,對於安坑這整個地區的記憶,我了解的卻是不太多,對於附近曾經熟悉的街道,也因為課業繁忙,許久沒有去過,更遑論像是老師這一次分享到的一些歷史記憶,就連「安坑」這個地區名字的由來也是這一次查詢才知道。我想歷史記憶雖然對我們而言不是那麼觸手可及,但是有些記憶是應該要被銘記的,作為家園的一員,除了我們自己的溫暖回憶,我想我們也有責任傳承,了解我們這一個地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