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0日早晨,乘車前往距離家31.5公里外的大溪。陽光從四面八方灑進車內,我望向窗外瞇起了眼,打呵欠的淚珠在睫毛上形成彩虹色的光斑,耳機裡流洩著Deca joins的音樂,鬆散的鼓點配上主唱空靈的嗓音漸漸稀釋了屬於大城市的喧鬧與壓力,拋開一切,去旅行。
經過約一小時的車程,抵達大溪,首先是認識了今日的在地嚮導—麗雲姐,麗雲姐並非土生土長的大溪人,是在經過環島旅行之後,感受到這片土地的呼喚,而確信這裡便是他找尋已久、真正屬於他的「家」。麗雲姐也鼓勵我們思考何謂真正的「家」? 緊接著,我們來到了大溪六廿四故事館,裡頭乘載了關於大溪的歷史、文化與種種記憶,六廿四博物館原本是間日治時期興建的米糧倉庫,戰後曾作為憲兵隊宿舍,現今主要保存了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遶境、社頭文化以及傳承、教育與體驗的共學空間。在這裡我們深入瞭解了大溪的歷史沿革,從林本源家族故居一路到傳統的閩式街屋,其中閩式街屋是延著大漢溪一戶接著一戶建成,大漢溪為當時的財富象徵,最有趣的是麗雲姐提到要判斷一家人的財富地位,居然是觀察其挑糞的次數,挑糞次數越多,代表家族越繁榮。 中午吃飯時間,在地嚮導也提供我們當地美食,我和當天認識的北醫同學一起去吃了當地知名的豆花店,料多味美,下次前往必定會再去一次!
下午集合後,我們前往麗雲姐的家,一進門的右手邊,一張大大的台灣地圖,記錄著她當年環島的種種記憶,其中她提到在各地遇到好心人的故事,最令我感動,我想台灣最可貴的便是整片土地上滿滿的人情味,這點是在國外相對難遇到的,我想起曾經和家人前往高雄旅遊時,也受到當地人很多的照顧,我想「人」大概就是台灣最美的風景了吧!離開麗雲姐家,我們前往大溪木藝博物,一走進門,充斥著整個空間的木頭香氣、以及精美的木製傢俱、器皿,一眼望去非常壯觀。導覽人員戴的我們了解關於大溪木材的種種知識,大溪的木材由於地緣關係主要取材自拉拉山,從一個小地方到現在已經行銷至全國,非常厲害。而判斷木材好壞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看木頭的紋路,紋路順暢的木頭品質較好,而稀有花紋例如樹瘤的紋路是稀有種,價錢也較為昂貴。另外,大溪最聞名的豆乾有是大有來頭,會如此出名是由於地下湧泉的水質好,而使豆乾好吃,當地各個店家食材的比例大不相同、經營方式也不同,而無論是豆乾、木器工藝產業,都一直在努力耕耘、試圖走出自己的風格及找到自家定位。
旅途的最後,我們前往在第一對小夫妻共同經營的咖啡書店,裝潢有著滿滿的文藝氣息又不失當地的特色。大家一人點了一杯飲品互相做心得交流,那種感覺非常特別,因為來自不同學校的我們,在旅行上的故也都有所不同,切入事情的角度也很不一樣,我觀察到北醫的同學擅長整理旅程中的重點,表達的內容也偏向條列式;而北藝的同學比較偏向情感上的抒發,表達內容很有寫遊記的感覺。 回程的途中,我不斷思考麗雲姐最一開始說得問題—什麼是「家」?小時候,對我們而言有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大學自己租屋生活後,一個可以棲息、放鬆的地方也被稱為家,當外國人問起我的家在哪時,我會回答台灣,那到底「家」是什麼意思呢?在這趟旅程中,我得出了一個暫時的結論。也許「家」不見得是建構在任何人、事、物身上,而是一種心靈上的寄託、靈魂得已安放的地方,就如同信仰,家的存在是一種精神上的依託,使在曠野漂流的心有了歸屬。
願所有漂流的靈魂,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