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泰雅傳統與現代法治的競合

 

· 2022線上課程【泰雅人與生態的故事】

 

這波演講的主要傳達的議題是原住民傳統價值與現代法律觀點的衝突與並存。從馬告國家公園的設立、風倒木撿拾的正反衝突到南山部落扁柏的盜砍事件,雖然風波不斷,卻也在不斷的溝通對話中,泰雅族人慢慢的找回正要隨著耆老凋零的傳統文化。 

馬告國家公園緣起於陳水扁總統和原住民族及保育團體分別簽訂的兩部重要協議。和原住民所簽訂的新夥伴關係保障了原住民對於山林的資源利用,但和保育團體承諾的設立國家公園卻又一定程度地限制了產業的範圍,本來就有其複雜與矛盾之處。櫸木事件也是原住民生存權與保育議題之間的拉扯,但可能更為單純,因為就算不論泰雅族人的自我認知,森林法第15條已明確規定原住民族得以對其傳統領域內的自然資源做出管理與規劃,最後的判決結果也的確是站在正確的一方。在南山盜砍事件中,我們同時也看到原住民族長老對於神木的尊敬,並了解原住民族對於自然資源的永續概念。從三個事件中,我發現原住民族對於傳統領域的重視。傳統領域的界定有其歷史脈絡,並非貪婪的佔地為王;對於傳統領域內的自然資源,大部分的原住民族人也不會做出過度的支配,這也反應出為何司馬庫斯對於盜砍扁柏族人的譴責。我思考著,既然原住民族普遍有支持永續的概念,國家也早已經立法禁止砍伐原始檜木林,為什麼還會有櫸木事件等以偏頗法律約束原住民族生存權的事情發生?原住民自古以自己的傳統領域為家,傳統產業的發展了也已持續數千萬年,卻被一群來台灣500年就造成許多環安問題的漢人指責不環保,感覺有些諷刺。我想,如果能透過傳統領域的明確界定,讓生活在裡面的原住民以自己流傳下來生存方式(如打獵、採集、農耕等)維生,不受到國家法律的過多限制,他們也不會做出過度開發而造成資源流失的問題。如果仍有疑慮或是想要做出更大規模的現代,也可以透過學術團隊的討論與介入來輔佐,如監控野生動物數量、環境變遷評估等,而並不是使用冷酷的法律將原住民族自古思考過的具經驗的行為和竊盜混為一談。 

在談到Sbalay(和解)時老師說的一席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有和解制度的民族才會強大、能夠繁衍不息。這點放到人與人相處的經驗中,能夠和解的人才能夠不樹敵,在真正有困難時,那些曾經有過爭執的人們仍然會將他們視為朋友而幫助他們。同時,若一個人能夠在自己權益受損時站出來理性抗爭,並在事後和被抗爭方達成協議和解,也更能讓對方瞭解到這些人的是有個性且堅韌、能屈能伸的,自然也會對他們敬畏之感。 

泰雅族的和解制度是祖先行之有年的文化,理論上也是最符合傳統社會的法治方式。老師說,這些泰雅族留下來的制度未必和現代法治是衝突,也未必是過時的。翻看我們華人的傳統,我認為農曆和Sbalay好像也有相同的處境。Sbalay在部落中不傷和氣,能達到現代法律達不到的真正和解;農曆有著陰陽合曆的特性,比國曆多了預測月相的功能。他們通常只有一部分的人在用,但當泰雅族遇到爭端、華人遇到祭祀時,他們卻是缺一不可。Sbalay和農曆雙雙證明,外來的新制度雖好,但也不會完全取代傳統,畢竟傳統文化是人類生活累積下來的產物。回到本次演講的主題,不管現代法律對於泰雅族的約束是什麼,他們所留下的傳統,如傳統領域的觀念、Gaga和Sbalay絕對不會比現代的制度遜色,也很恭喜在這一系列的衝突中,泰雅族在團隊及耆老的共同努力下已慢慢找回對於傳統制度的重要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