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一夜的新竹尖石之旅帶給我的體會不僅僅是一趟旅程,而是在那些辛苦小農及部落居民背後一直不斷堅持的深刻含意。
在第一天的第一個地點-原住民文化館,裡面簡單敘述了關於這附近部落的分布及泰雅族的文化歷史,雖然說是個我們休息放廁所的地方,但內部的泰雅文化豐富程度卻是極為完整,呈現泰雅族群傳統生活文化方式,匯集部落社會、歷史與文化縮影,同時結合農特產品,行銷尖石,致力於推動原住民文化。
第二站的錦屏大橋,上面刻滿了有關泰雅族的各種神話故事,老師停下車,仔細解讀著有關泰雅族歷史的相關事蹟,同時也讓本趟旅程的一位泰雅族同學來教我們一些族語。我覺得石板上刻下的不僅是故事,還有泰雅族的族人想留傳給後代的精神及意義,我走過橋的兩側,細細品讀著每一幅圖畫,還自己為它們做了一些「自我解讀」,雖然不知道正確與否,但這也算是邁出初始認識泰雅文化的第一步吧。
兩個地點讓我們初嘗泰雅文化,為我們開啟兩天一夜的走讀,也是頗為合適。
前往慕尼牧師家中享用道地的美味午餐,同時也有幸探訪屬於她的神祕農地,頓時感慨,其實山上的生活就是這麼純樸,「自給自足、養殖動、植物」或許可以成為我老年時所嚮往的生活寫照。吃飽喝足後,帶著滿足的心繼續上路。
甜柿園的遊歷之旅,帶出了小農們辛苦耕耘的背後故事,原來他們堅持的自然農法,會造成格外品的產生,但那些外表受傷的柿子們是真的不好嗎?答案顯然是未必,不過看在消費者的眼中,完美就是一切,格外品自然會在市場上被留下。另外,種植地點也是個極大的問題,因為選擇在山區,所以願意親臨拜訪的中盤商極少,小農也是需要耗費油錢將挑出來的「完美柿子」送下山買賣交易,但說實在的,這樣的成本耗費與所賺利潤差不了多少,這亦是個迫在眉睫的問題。邊聽著小農的解說,邊幫忙採摘、挑選、秤重,頓時間我才發覺,原來在一棵柿子背後的涵義是多麼的巨大且值得讓人反思。
第二天的小米探訪,我想是最符合我對泰雅族印象的活動,喝著甜甜暖暖的小米粥,內心澎湃激昂的想了解屬於如此小之作物的文化故事。因為有小米媽媽替我們娓娓道來,我才知道原來小米的品種多元,在那一間擺滿各式小米的小屋中,我彷彿看見滿屋的泰雅黃金寶藏,每一罐內的小米是或許是經由年長的族人品嚐,才找回屬於它的名字,而這樣的過程,也能夠稱做文化的傳承吧。小米媽媽的努力,所有的族人都看見眼裡,因為有這麼一號人物,不斷努力找回屬於泰雅的小米記憶,才能讓陪伴大多數族人的糧食-小米,重新回到面前,也因為這樣,去部落探訪的我們才能夠瞭解這背後的精神與感動。
這兩天的主題不斷圍繞在「自然與人文」當中,過程裡有融合、衝突,但部落的人們總能找到和自然共舞的曼妙平衡,若有機會能再來訪,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背上行囊,即刻出發,因為我從這幾天的人、事、物當中,看見他們生命的韌性及生活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