忐忑不安地坐上了巴士,看著窗外的高樓大廈轉變成層層樹叢,深吐一口氣,「啊,好像回到台東了。」
坐在原住民文化館前的階梯,收到了《像山一樣思考》這本書,思索著怎樣才是像山一樣思考,在台東,每天可以看到無數的山,既壯闊又美好,但我從未想過山會思考,更不用說是去學習。
永恆有多久?像山存在的時間一樣那麼久。
芭翁的家,滿桌的食物和破舊的家具,嘴裡含著均勻打爛的芋頭和糯米,耳中響盪著部落產業的講解,眼卻離不開芭翁從未停下的手和滑落的汗珠。芭翁說明了分級制度,特、優級、大大大、大大、大等級,農夫藉由養代號,販售農產品至市場。
坐在貨車後,繞了一小段山路,途中遇到載滿高麗菜的大卡車,由於我外公外婆也是種高麗菜的,看著滿車的菜和一大片菜園,突然想起關鍵字「環境危機」,高山高麗菜從以前就被認為是破壞山地的經濟作物之一,〈都你在講,高麗菜是山林血肉換來的〉文章描述到,生態的道理強調生態系統的回復性與永續性,結合芭翁小米復育的故事與講解,保護生態的方法不是禁止,而是在環境和經濟中取得平衡點,與土地的溝通、協調,了解土地的需要。
不論是小米或甜柿,每個工作都強調要分工、互相幫忙。穀倉中,了解到小米保種的前後故事,小米工多且細,無太大的經濟效益,一開始並沒有人支持芭翁,但她付出一切的目的是要帶回傳統、傳承文化,時間久了,部落中的婦女願意和她一起下田,直到最後,老人家也放下成見,提供久遠回憶中的知識。在以前,若小嬰兒的媽媽過世,族人們會先找有奶水的婦女提供照顧,如果沒有,利用一種營養價值高的小米「bsinuw」,磨碎煮粥,過濾後餵養小寶寶。一個部落就像一家人,總是盡一切所能互助。
雖然沒有去甜柿園,但我有進行分級的過程,看著一顆顆有小瑕疵的格外品,與可放入禮盒包裝的個數相差懸殊,心情複雜又無奈。為了因應主流文化,將主打有機的甜柿分類,Alessia為此提出質疑,選擇有機作物的顧客追求對土地有益的農耕方法,應會接納這些天然瑕疵,如此是否本末倒置了?對此,爺爺家人們解釋,即使貼著有機標章,有可能是盜用有機標籤或檢查不確實的農產品,而不良的賣相仍是一大硬傷。我認為最根本的關鍵是改變顧客們的想法,可以效仿其他有機蔬菜成功的例子,例如疫情期間,顧客開始宅配整箱蔬菜到家中,標榜有機的產品更是受到喜愛,利用此方法,讓甜柿格外品的價值水漲船高,越多家庭體會到美味,並把消息帶給身邊的朋友,使與環境共存的小農們能也有堅持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