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臺北醫學大學 牙醫一 林玟妏

身為桃園人,大溪老街算是小時候很重要的全家出遊回憶,包括吊橋的風景、沿途的食物攤販香氣。時隔多年重遊,大溪老街已經不只有攤販,這次的走讀活動我們參觀了周遭環境、聆聽建築與文化歷史的解說,這些都讓我對大溪彷彿有了全新且深層的理解。

首先,就環境的部分,現今剩下不太寬闊的河流,使我完全不知道大溪曾經是因海運繁榮的地方。就導覽所說,我們望去都是田地的地方,過去都是內港的範圍,可以停泊百艘船隻,帶來豐富的貿易資源。然而在日治時期,因為河流自然淤積和水圳的建置,河流水位不斷後退,讓內港逐漸成為河階地形,陸路的建設也讓大溪失去貿易地理位置的優勢。

提到大溪的沒落,這次走讀活動也提到很多次林本源以及當時重要的家族,包含商號建立、貿易商品、房屋建築特色等等,讓我對於繁華衰敗仿若轉瞬興起不勝唏噓之感。

再者,建築的部分也蘊含了很多過去政權轉變、民俗信仰的意義。像是武德殿,大概沒有人看得出來它過去曾被漆上青天白日滿地紅的顏色,甚至連一旁的椰子樹也沒能倖免;公園的名字也從大溪公園變成了中正紀念公園;老街的房屋都朝著河流且不超過兩層樓則是因為當時的人們希望錢財隨著河水進入家門且不輕易流出,而這也造就了房子不往上而往街區後方蓋,或是呈現門口窄、內部漸寬的葫蘆型的特殊樣貌。

最後,我們參觀了六二四故事館,也是我最有感觸的部分。農曆六二四是關公的生日,因此在大溪的普濟堂會舉行為期兩天的關公遶境活動。雖然沒有親自到現場看過表演,但在看到故事館中擺設的舞龍舞獅、將軍、龍......後,讓我對於過去不曾感到好奇的廟會活動有了期待和興奮的感覺。至於感觸很深的原因是,即便我是桃園人,對於這樣大型的傳統活動,我一點了解都沒有,反倒是來台北求學剛好回到桃園,才知道有這些文化瑰寶在我的家鄉。還有一個想法是,台灣有很多這類的傳統技藝正在快速流失,好比紙紮人在外國人眼裡是一項極其細緻特別的藝術,但在時代的變遷下,人們不再像過去一般重視紙紮的精細程度,也已經沒有多少年輕一輩的人願意接手這個手藝了。這讓我不禁擔心起來會不會將軍再也沒有將軍腳讓他動起來、再也沒有人記得台灣獨一無二、令人自豪的傳統。不過我也觀察到,不管是大溪附近古建築被重新規劃後開放,或是台灣其他地方對於古蹟、各地歷史的挖掘,都顯示了民眾對於自身文化的重視,以及政府在保存、宣傳各地特色投注越來越多資源。時代與人們的喜好、風俗習慣一直在改變,即使我們無法保留過去所有美好的事物,我相信記憶的傳承,也是一種保留文化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