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從農業反思原民議題

北藝劇設三 林詩芳

· 2022線上課程【泰雅人與生態的故事-農業篇】

第二波的演講,一樣是介紹了泰雅人與生態的故事,相對於第一波,這次著重在農業的部分,也是老師提到小米以後,我才頓時恍然大悟,啊!對欸這就是小米方舟的名字的由來,好像也太慢了,哈哈。

說到小米,什麼時候種小米呢?我們可能會看農民曆來看什麼時候適合耕種採收,這是祖先歷代的觀察而有的產物,但是對於原住民而言,他們沒有農民曆,他們始終依賴他們的觀察,櫻花開了就代表可以種小米了,聽到這個資訊覺得很酷,很多人準備出發去賞櫻之時,他們正準備種小米;還記得小時候自然課本所介紹的能量塔,有生產者、初級到三級的消費者,最後再到分解者,達成生態上的循環,我也是透過這堂課才知道我平常愛吃的香菇,它不是綠色蔬菜也不是觀賞花,它在自然界屬於分解者,也才想到對欸,它是菌類,(還是咖啡色、或是其他接近土壤的顏色)它對土壤的分解很重要,也就是說對於農業是很重要的角色,這也是為什麼原住民即使在颱風快來時也要去打香菇,因為香菇長的好收成才會好,從這些都可以知道山林不只是他們生活的地方而已,他們與之共同呼吸著,是互相依存互相照顧的關係。

透過老師介紹,也可以稍微了解到原住民在這些年所經歷的政策變動與他們的應對方式,包含「山地平地化」這個詞其實就完全沒有考慮各個地區的文化與習性,單單就為了平地人口擴張需要更多土地,就這樣,沒有被溝通的,山上被開發,原住民原有的生活被迫改變,就連賴以維生的耕地可能都在他們不知情的狀況下被收為國有,他們被迫得學習,才能為自己保障權利、保衛自己的家園,但又有多少人願意主動去傾聽他們的意見?

這樣的問題一直都存在,老一輩的人只能眼看著家園被開墾、破壞,他們能做些什麼?而年輕人會不會選擇待在部落?他們來到平地學習,或許有更多人選擇待在城市,因為其便利性與各種新知,但也或許有更多人將這些新知選擇帶回部落,並幫助部落,而老一輩的人是否又願意接受傳統文化的革新,這些時常是被討論的議題,這也讓我想到我前陣子看到的電影「聽見歌再唱」,究竟有沒有學過樂理重不重要,唱的歌聲到底什麼樣的才能最為感動人,這部電影同時也有山林開墾,土石坍方後的交通問題,現在也有越來越多電影探討原住民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關係的議題,我相信這也是代表有越來越多人願意去關心,也是為這些人的權利發聲,因為在現代社會上他們或許是少數,但不代表他們的權利該被漠視。

聽完老師所介紹的故事後,我也會覺得原住民的農產品其實更不簡單,從生產到銷售或許經歷更不容易或是較不公平的方式,也會因為包裝的美觀,而影響銷售數量,但其實每個農作物,不管是來自哪裡,都有其背後的故事與淵源,以及他們賦予作物的情感,有機會我還是想去當地探訪,就像常聽到的產地直銷,甚至是直接與生產者購買,其實可以更幫助生產者,也能減少削價競爭的問題,並能更了解當地產業文化,與農作物產出的背後故事,像我姐姐最近就常常去部落實地探訪,體驗當地生活,之後我有空也會想一起參與類似活動,更實際地體驗部落生活,了解其背後文化,讓自己不再是一個只片面了解的人,而是還能為其發聲的人。

謝謝老師這兩次的演講,藉由植物、農作物去做深入的介紹,並帶出泰雅族在現代社會當中所經歷、所面臨的困境與議題,讓我們更認識一點,也讓我更有興趣的想去探究更多,很多都是不曾思考過的,希望疫情減緩後有機會再跟老師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