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不論是參與或被參與體系,大家都努力活著

文_簡婉庭

山風

 

 車初抵尖石,對於這輩子第二次到尖石的我而言(前一次是從棲蘭100縣林道進入鴛鴦湖,行政區屬尖石,由宜蘭縣管轄),這裡的空氣、山脈的稜線都新鮮陌生且明亮,吸引人觀賞,也召喚我們前往。雖然當天風強,我還是捨不得穿上外套,用皮膚感受這裡的空氣。

 尖石文化館,館內有親切的館長為我們解說,讓我們對尖石的泰雅族有基本的認識,其中弓織織帶別緻的花紋很吸引目光,山形、水形,與代表祖靈之眼的菱形,讓人感受到獨特性,這樣的手工製品不是工業產品所能取代,每一個經緯都飽含故事與祝福,而這樣的弓織套件,在後來到達巴翁家的牆角,也有一件織到一半的半成品。在這裡,文化不是解說展版,而是進行式。

 錦屏橋牆面一幅幅雕刻作品都是泰雅的故事,女性雙頰的紋面是彩虹的象徵。

broken image

記憶的氣味

 到田埔部落已經接近午餐時間,看到長輩們開始打小米,同學們覺得有趣也紛紛加入行列,在手忙腳亂的參與中,感染部落一起用餐的歡樂氣氛。用餐過程也看到巴翁讓耆老們品嘗一鍋鍋種植復育所煮的小米飯,並用心記錄用途與名稱。這些嗅覺與味覺的記憶,存在耆老們的口中,若無人保留,將會消失在世界上。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體系

 下午參與田埔番茄的分級包裝,不同於家中種植的紅心芭樂全程手動分級,黑柿番茄和柑橘、香菇等作物一樣可以用選果機先分大小,分完大小之後是人工分顏色,依不同熟度裝箱,並挑出格外品。在裝選過程,也順便觀察紙箱資訊、包裝方式,得知他們有合作社,而且夏季產量在台北市佔率一半以上。

broken image

 之後聽到巴翁的說明,才知道過去是給盤商收購,加上靠行在客家鄉鎮的橫山農會,到農會還要收手續費,根本入不敷出,且規模小,難影響市場,在團契與部落裡的人交流資訊、市價,漸漸有共識之後,2012成立合作社。合作社最重要的功能是達到規模經濟的效果,有了足夠的量,可以專車運送、有議價空間,維持品質都可以有高價,不會血本無歸。

 當天查詢10/9的均價:上85、中57、下25,再看他們合作社帳號收到的價格,皆高於均價。合作社運作是需要規費的,手續費、規費約5%,依然比之前6~7%還少,還有股金分配,在冬季大家沒有工作時,可代墊苗、資材等費用,待收穫後有資金,也有能力還錢。

 我在現代化的營利模式中,看見部落互助團結的精神。

生活與生存

 翌日在魯壁,老師向我們說明這邊泰雅的祖先來自南投,往北到大霸分兩支,到思源埡口(分南澳與蘭陽溪)與尖石。而我們在魯壁望過去整片山與谷,就是部落的「大冰箱」,亦即充滿食物的山。然而每個時代的殖民者,對這裡涉入越來越深,直到這裡都被納入國家體系,隨著各單位的管理與規定,原住民的冰箱也被封起來了。

broken image

 最後我們一起參與小米脫殼,需要用腳踩,再揚起、吹氣,吹走外殼留下小米,需要巧勁,也花不少時間,在部落裡也是重要的交流時間。這趟旅行讓我看到部落女性的堅毅,與他們在體制中努力生活的樣子。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最後的心得分享,在巴翁家角落發現使用中的弓織用具

brok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