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20221127走訪尖石鄉

北醫 醫技一 郭維珊

· 2022走讀課程 煤源三一農場

其實上一個週末的走讀,並不是很知道為什麼要到科教館看那個展覽,但這次實際到部落,就發現整個連結起來了。在課程中,我有聽到老師說:這兩天的主軸是作物,而在這些作物的背後就是泰雅族的文化。」,而我對這句話很印象深刻。感覺這簡短的一句話,就串連了這兩天的走讀課程。從認識作物相關的事,進而了解泰雅族人的生活和文化。

這天的第一個地方,到了一片竹林。夏禾老師跟我們說尖石這邊有很多的竹林,竹林也不需要施肥就能自己長,但這邊的人將竹子砍下後,會將竹子運送到竹山做加工,再外銷到日本。雖然鄉公所在這裡蓋了一些加工廠,但年輕人沒有技術,所以這些建設也就空在那邊沒有用,而這邊的人只能做收入低又危險的工作。如果這些竹子能在當地直接做加工,加工廠達到竹山的規模的話,就能大大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在實際看到空在當地的建設後,讓我有所感觸,我覺得這是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沒想到一片竹林的背後,有著這樣長久以來的問題。要如何才能讓加工廠發展起來,感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若達成了,帶來的效益對當地居民來說應該是一大突破。

到三一農場後,老師先跟大家介紹夏禾老師的聰明蛋。夏禾老師花了10年研究微生物,利用微生物提升雞的免疫力。午餐吃到蛋時,真的發現聰明蛋的蛋殼比起平常吃的來的硬。在三一農場,我們也實際到竹林教室,砍了一根竹子和鋸竹子,並自己做碗筷以及杯子。吃午餐時,在山上很清幽的環境,一邊吃著新鮮的蔬菜,一邊欣賞漂亮的風景,覺得這個體驗真的很特別。

老師也告訴我們,現在的氣候等等讓慣用的農法已經不適用了。不管是夏禾老師或是小米媽媽,都是在走新的路。我覺得能夠這樣創新突破或是想要找回傳統作物的堅持,都很有勇氣,對我而言也覺得很有意義,很佩服他們。

到了課程的尾聲,大家回饋的時候,我發現大家對於這兩天的感想都不同,注意到的或印象深刻的部分也都不同。而我的心得是,在這兩天聽到的很多故事,了解的泰雅文化,如果只是開車經過這邊,只是欣賞風景就離開,沒有下車看看這些浮雕,或是去和泰雅族人聊聊天,就沒機會更了解他們的文化,更可能會有所誤解。這兩天的行程,體驗了很多平常完全不會有機會可以做的事,像是坐在小貨車的後面,還學了幾個泰雅族語Qusun 小洋蔥、Wasiq 龍葵、Trakis 小米、Ngahiy 地瓜、Gaga 規範、Sbalay 和解、Qutuxniqan 一起吃、Tbahu 田埔、Lokah 堅強加油。我們很幸運因為這個課,可以來到田埔,聽到這些故事,並且用親眼看到當地的環境,也親自動手體驗了事,包刮體驗小米脫粒、用九州鬆餅粉自己煎鬆餅、用竹子做餐具等等。先去試試看,再來講道理,這樣的安排,讓我對課程內容感受更深。而老師告訴我們,覺得在服務之前要先認識當地,不能因為他們是偏鄉就要去幫助,要了解他們需要的地方,這也讓我有所反思。因為高中時我曾和學校的志工服務隊到南投信義鄉的北港國校進行小學的育樂營,當時完全沒想過為甚麼會到那邊,現在才理解這樣短暫的服務其實不能真正的幫助當地。

這兩天走讀課程的最後是搭車回學校,這也讓我感受到,若要從大都市回到部落,交通要花很多時間,因此如果我是部落的年輕人,可能也會選擇長期待在都市,很少回家。除非如果在當地能有穩定且較高水準的工作,有好的生活品質,我才會選擇留在部落。但若是越多年輕人留在部落,不只當地的人口結構組成能比較穩定,也能將傳統文化繼續流傳下去。而我認為要如何達到這樣的目標,確實是一個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