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稻埕的印象一直以來都非常模糊,只停留在清末民初曾經繁華過的假象中,而我頂多也只知道迪化街有賣許多年貨,大稻埕過去的鮮明印象,在我的腦海裡卻成了褪色的記憶。第一次的走讀體驗對我來說是相當地期待,不知道自己會繞到哪個街道,又會穿梭在哪個巷弄,跟著導覽先生一步一步掀開大稻埕的面紗。
記得走到某個路口停紅綠燈時,望眼過去,高架橋的機車分流而下就像瀑布一樣,許多攝影師也都慕名而來為此拍下奇特的景象。在尖峰時刻甚至會佈滿整座橋,持續延伸到看不見盡頭,也令我相當好奇,既然交通流量那麼大的地帶,究竟經歷了什麼而逐漸沒落了呢?
在太平國小和永樂國小間的太平陸橋,在橋上可以拍到車水馬龍的街景,另一側還有遠方的山景陪襯,南北兩個方向各有風情。我覺得很可愛的地方是,大大的十字路口上印著上課期間,提醒車輛注意學童的安全。
大稻埕在當時就像現在的信義區一樣,曾是北部最繁華的鬧區之一,也是乾貨與傳統食材的集散地,店面飄出的中藥香氣飄逸在這座充滿人文記憶的區域。波麗路餐廳是當時許多聚會場所,外型仍保留了當時的復古韻味,下次我有機會一定要去嚐看看這間特色餐廳。
黃玉階先生的故事以紀錄片的方式呈現在這趟走讀當中,從他的眾多豐功偉業來看,他應該值得留有更大的名聲,雖然是漢醫,但他融合了西方的思想,若不是紀錄片的介紹,我根本沒聽聞過黃玉階此人,更別說他的故事了。久違的停下腳步休息,坐在螢幕前看著黃玉階先生的種種事蹟變成了抽象的記憶,在我的十九年人生中,沒見過他的雕像或者紀念碑,但他充新整頓了整個社會的風氣,幸虧大稻埕的走讀,讓我看見了曾經為台灣默默付出的人。
大稻埕沒有刻意營造出的復古,一切都是保留自然而然留下的痕跡,頂多進行了整修或翻新,我特別喜歡看三角窗的建築,大稻埕完美保留這些位在轉角住的氣派建築。特別是台北北警察署,修復後的外型其實有點像台南美術館一館,都是採用深淺不一的褐色磁磚,而其內扇形拘留所的特殊設計,讓警察可以隨時注意犯人的舉動,可惜手機沒電在下午沒有拍到台北北警察署,不過大稻埕真的隨處可見類似底下的三角窗建築。
這次的走讀讓我看見的,不只是過去為社會付出的人,設計這趟走讀與帶領大家了解大稻埕的導覽人員們,都在努力保留與傳承這些有意義的故事,也許我們會對於建築與原先樣貌的不同或者被拆除而感到可惜,不過這些都是時代轉變的過程,人事已非,建築乘載了不同時代人們的歷史,對於致力於保存這些珍貴遺產的學者們,令我感到非常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