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泰雅人與生態

北醫藥學二 張力元

· 2022線上課程【泰雅人與生態的故事】

馬告,中文的俗名叫做山胡椒,其實不同原住民的域地都有,名字也各異。但在泰雅族與台灣交織的文化脈絡中——馬告國家公園,使得他的名字多了更深層的意涵與反思,也是今天的講座主題。 

生態學,追溯字源,意為「所在」之學,淺顯地說,探討家園的學問。也因為台灣特殊的海島地域性,使得我們跟這門學問不可密分,而原住民與台灣的生態學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不驚訝地來說,馬告國家公園的議題老師從1991年開始講述,正式解除戒嚴的後幾年,台灣人——或是台灣這整片土地的靈魂,終於得到可以開始自由論述議題的機會,隨之而來對於整體社會的不平靜是可想而知,除了第一場的馬告國家公園外,接下來兩場的議題:櫸木與扁柏的相關議題也是有著同樣的道理,人民被賦予或是更放寬自由權的同時,並不意味著平等的到來,這會引申出更多階級上的紛爭,也是老師在此次系列演講種不斷環繞著的主題:生態政治學。 

先回顧馬告爭議,我們可以從時間線中拿出不少關鍵字 

1991年:森林保育人士,代表的是某一領域的聲音;農委會,代表是公權力的執行單位 

1998年:保育團體、退輔會,兩者類似上述的代表意義 1999年:總統候選人,代表的是人民對於民主政治的寄託 

2000年:馬告國家公園諮詢委員會,代表的是權力的下放,但更仔細的思考,是人民為了家園運營的便利與效率,因此賦予了國家政府有統治權 

2004年:森林法,代表立法委員,代表民選,代表所謂人民的意志體現,但體現的議題共識的最大公約程度不是非黑即白,這中間又蘊含了多少權力的勾結與關說,使得議題純粹度更是讓人有所質疑 

櫸木議題同理可證,我們同樣抓幾個關鍵字來思考 

2004年的森林法修法、原住民抗議、林物局協商破局等等 

以上都是政治現實與家園想像的拉扯,我認為,我們台灣人對於家園想像的多元性,在台灣90年代逐漸蓬勃發酵,這是民主的成熟,但也是權力鬥爭的培養皿。有理念,有價值,在民主社會中可以尋求社團結盟,可以是保育團體,也可以是政治黨派,社團種類導致對於議題初衷的純粹性大相徑庭,保育團體可以宣揚最崇高、個人最心之所向的理念,但他能推行的權力掌控式微乎其微,很常淪為口號式的宣傳;政黨代表的要顧及的是多數民意、金援資助團體(所謂財團),對於某議題的理念不再那麼單純,但是他所掌握的權力權限卻是比前者高出許多。 

多數民意推派,多數民眾的心之所向造就國家的政治——家園的走向,聽起來是那麼地符合邏輯,但我們都知道回顧歷史,以演講三場主題而言,常常是得到事與願違相反的結果。如何阻止或是避免,這是生在民主國家的我們必須學習的使命,我想還是不免俗關於知識的擴充與富含同理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