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互依與永續發展」
互依,來自於connectivity一詞,是我們與環境的連結,並不單只人與人的互動,是整個環境乃至於風、水、樹與我們之間的互動,是一種互為主體的模式。而永續發展對我而言,就是在環境中友善且和諧的持續共存,只要有一套自己能夠生生不息生活方式,便可以達到永續的目的。
而從走讀以及講座之中,我看見了來自基隆、來自泰雅族的家園,看見的不單單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還有環境與人的相處方式。若是沒有外因過度介入,當地總是有一套自有的秩序,而那套秩序在以往的歷史之中,便能與環境達到互依以及永續發展,但在這次走讀的學習之中,除了學習當地文化秩序外,我卻也看見了許多紛擾之處,這不僅段環境是一種傷害,更無法達到所謂永續的發展,而其中衝突往往是來自於不了解。
「誤會的省思」
基隆彩虹屋的背後:如同我在上一篇《海的城市,基隆》之中提到的,漁民的產業問題是外人所看不見的陰暗面,鮮少有人關心、在意,觀光客的錢潮湧入時或許帶動了短期收入,但是過度快速的產業轉型,對於當地原有的生態互依無疑是一大衝擊,強烈的轉型導致當地無法適應,或許對於當地環境勢弊大於利,在彩虹屋、咖啡廳光鮮亮麗外表下,其實已經改變甚至是破壞當地環境的一個舉動,但對於我們這些外人,我們曾幾何時在意過當的漁民、居民的生活?
原住民特赦:就如同上述所提,許多誤會都源自於不了解,如同近期的布農族獵人特赦事件,或許從第一時間的法律條文來看,確實有違法之虞,但是我們從未思考,訂定發率的人有真正的了解原住民與土地的相處之道嗎?我們總是卻發理解,一旦了解過後一定會了解原住民看待環境的心,絕對比我們這些都市生長的都市人來的更加尊重,而打獵也是他們流傳百年的習俗、信仰,但卻被我們的都市法律硬生生冠上罪名,這在原住民眼中是極其無知的舉動,但是卻也流露出他們的無奈。而特赦舉動也先入為主的將其定為有罪,我認為這對原住民是非常不尊重的舉動,處處都表現出同理不足的地方,或許在制定相關法律時,除了法界人士,還需要社會人文專家、當地原住民來一同討論,透過認識原住民與環境的互依模式,才能夠真正的還給原住民生活的權利。
「和解」
我想引用泰雅族一詞『Sbalay』來解釋,Sbalay在泰雅族語中就是進行和解的意思,是可以與各種環境、物種進行,而不單單是與人而已,是一種互為主體、相互影響的關係,此外老師也說到Sbalay的原意是「找尋真相」,沒有尋求真相,就很難和解,而和解也是一件漫長且困難的事情,因為唯有持續不斷的相互修正、理解,真正與他人同理,才能避免爭執的發生。
而若要文化了解前,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認識,去認識別人的環境,實際去前往、親眼去看見,就像是老師帶著我們前往基隆與尖石鄉,透過走讀我能夠看見問題,先發現問題後才能試著去理解,進而才能與當地居民討論,或許現在我的能力有限,無法給予甚麼實際作為,但我相信只要秉持著這些走讀的精神,在未來有能力時,一定能藉由這些知識來達到地方環境永續發展。
「我現在的家園」
帶著走讀的學習精神來觀察目前我所在的家園信義區,我確實看見了一些以往不曾見過的事物。或許信義區在外人眼中是台北市的精華區,帶領著整個台北前進的象徵,但出了校門後,右轉是令人稱羨的豪宅區、101,但左轉卻是許多人不曾走過的老舊眷村,這裡的人棲身在平矮、老舊的房屋之中,門口堆放著無數垃圾在走道,僅只有一人能通過的距離,這條短短兩百公尺的路之中,彷彿穿越了二十年的時空,眷村裡的一切像是時光機般回到過去,好像在信義區之中沒有容生之地,但這都是一般人不曾看到的景象。
「信義互依」
就如同老師所說的,在醫學大學的我們提供互依的定義是『Help others to grow』,身為學生的我目前擔任的角色能力或許有限,但我卻能夠告訴他人這些訊息,能使周邊的人跟著我一起走入那些低矮房樓,而不是前往繁榮的百貨公司,我相信這樣的行為一定能持續發酵,引起一波又一波的漣漪,並和周圍的人、環境建立起關係,且在未來一定有機會能夠解決這些現有的問題,共創一個永續發展的信義家園。
「疫情反思」
最後,我想在報告的結尾分享我在上完老師課程後對於現今疫情的反思。
在2020年之中,COVID-19入侵了我們的生活,就先不討論陰謀論,這種病毒的演化就也都是跟隨著環境產生,若不是因為現今的交通、生活方式,疫情或許就不會蔓延到全世界,進而造成全世界的流行與恐慌。或許看在上百年前,這或許是自然環境中必然發生的情節,自古以來瘟疫、流行病、黑死病等等都是人類歷史上必然的過程,而套用在現今的醫學知識也可以得證,冠狀病毒、流感病毒時時刻刻都在突變,就如同人類基因也會突變,而這樣的循環每個幾十年都會有一次對於人類有傷害,這樣思考,或許這次的病毒也如同生活的環境,可以和在環境中生存的人達到一種互依的情況。當然我並不是要說防疫不重要,不用刻意去防止病毒,而是我們在這樣身處恐慌的氛圍中,我們能夠跳脫思考框架,用另外一種角度去看待它,進而減低恐慌,用最健康的方式來面對病毒,我相信這才是解決現在困境的最好方式,也是和病毒環境達到互依的一種方式,這樣最後才能創造一個永續發展的地球村。
圖片出自於網路、老師臉書社團、群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