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家」的意義-大溪的文化傳承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一年級-呂景隆

· 2022走讀課程 大溪

 

飄著細雨的清晨,趕著第一班公車來到台北車站,接著來到了中壢,詢問了路邊老奶奶有關客運的資訊,才發現老奶奶也是來觀光,我們兩人都露出了不知所措的尷尬笑容,不過幸好最後在一位阿姨的協助下我們都成功地搭上了客運。或許,這也是獨自一人踏上旅途的一種魅力吧-隨時充滿著各種意外與驚喜。從雲林隻身一人來台北念書,萬事都不再有父母的協助,以往都不敢想像自己這個媽寶要如何自力更生,但透過在北醫生活了將近兩個月,以及為了走讀課程自行規劃啟程路線,或許,可與不可只在一念之間。

從岸邊俯瞰著大漢溪,了解其過去在清代開港通商時的輝煌歷史,對比今日已無航運價值,又對應著導覽老師所云:「大溪因大漢溪繁華,也因它沒落」,不禁感慨時空長河的流逝。日治時期的建築、蔣公的行房與人潮依舊的老街,形形色色的人們留下了在此生活過的遺跡-或者,活過的證據。遙想隱藏在威權之下,蔣公依舊心繫故鄉的那顆心,不難發現「家」是任何人都渴望不已的。從未親臨過大溪的我,因這次的走讀課程,不僅收穫了此地的歷史事蹟,更留下對大溪留戀與情感。回憶起昨日大稻埕與士林科教館的走讀經歷,我已了解到我們人類的所作所為不僅會影響自然生態,最終也會回歸影響到我們本身,而今日我更了解到文化與情感也是會流動的,因為有情,一個地區在自身的意識中悄然地佔有了一席之地,而超越空間限制的情感勢必會帶著一個人回到那留戀之地。或許,家並非如此狹隘,不是一棟房屋,也不是出生地,而是情感的眷戀之處。有了情感,就會可望重返;有了再臨,便會更加深內心與眷戀之地的連結。整個世界都可以是我們的故鄉,只要此地對於我們有了意義,即便肉軀無法抵達,內心仍會持續徘徊於所戀之處。

在大溪老街與大稻埕同樣能看到一項十分重要的事-文化與歷史的傳承。有許多人時常質疑文化與傳統技藝的實用性與必需性,然而這些資產不僅僅只是物質的資產,更是一種民族身分的象徵與起源發展的編年史。要了解家園,必須先了解自己;而要了解自己,就必須探索自己從何而來、是什麼形塑了現在的自己,才能探索自己與這個世界的互動。文化資產的真實價值便是在於超越了物質的精神層面,是情感的依靠與眷戀-更準確來說,是「家」的無聲招喚。也因此,世界各地的人們才會盡可能地保存自身獨有的文化,因為那是與家的對話、最親密的連結。